民生福祉,枝葉關情,讓人民生活幸福是“國之大者”。近年來,銅川市各級各部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扎實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緊盯人民群眾民生實事,采取一系列惠民生、暖民心舉措,著力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努力實現經濟穩、人心穩、大局穩,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銅川市連續4年入選“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銅川新區一角
文化惠民 市民群眾幸福感滿滿
家住銅川新區溪水洋房小區的市民王靜幾乎每個周末都會帶著孩子去市圖書館看書。“來這里看書、借書很方便,在享受親子時光的同時,也增長了知識,孩子愛來,我也開心……”王靜說,以前從網上、書店買書,但購買數量、范圍都有限,現在有了這么漂亮的圖書館,藏書多、涉及面廣,更有利于自己和孩子拓寬視野、汲取知識。
近年來,銅川市堅持“以文載城、以文化人”,建場館、興文藝,打造銅川公共文化體系升級版,不斷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化追求,提升市民日常生活的幸福感。工人文化宮、銅川劇院、銅川博物館等一批公共文化場館設施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市、區(縣)、鄉鎮、村(社區)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資源進一步整合,成為集宣傳文化、黨員教育、科學普及、體育健身等功能為一體的公共服務網絡體系,全市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不斷完善,讓群眾和游客享受到更廣泛、更便捷、更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
銅川市書畫公園
目前,全市擁有公共文化場館44個,文化站38個,便民書屋45個。建成431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也得到進一步整合。2019年,投資224萬元,為112個貧困村配備了器材設備,加強了貧困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設備,促進優質公共文化服務逐步向基層延伸,實現了城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均衡發展。
為進一步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擴大文化惠民服務半徑,銅川市文化和旅游局還創新服務方式,從2019年7月1日開始,對每場政府購買的基層公共演出進行網絡實時直播。為更好地滿足新時代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以文化惠民助力鄉村振興,近年來,銅川市連續開展文化進萬家文藝志愿服務活動,組織美術扶貧小分隊、攝影扶貧小分隊,合唱協會、書法協會等文藝骨干先后在全市部分鄉鎮、鄉村,開展義寫義畫送春聯活動,義務為貧困戶和鄉親們拍攝“全家福”,并通過歌聲、舞蹈和小品等形式把歡樂傳遞到千家萬戶。市群眾藝術館下轄的星河合唱團、群星合唱團、戲曲提升班、青苗畫社等社團組織,累計培訓各門類學員2000多名,聲樂、器樂、舞蹈、書法、繪畫、攝影、寫作等全民藝術普及培訓項目累計培訓各類學員近1800人次。群眾自發組建的各種文化藝術團體越來越多,群眾自主參與的熱情持續高漲,歌聲、舞蹈,抑或新老戲迷喜愛的吹拉彈唱,街頭廣場不期而遇的攝影、書畫展,點點滴滴濃縮著群眾對這座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體現著對銅川轉型發展的自信,洋溢著城市生活的幸福,凝聚著建設大美銅川的正能量。
《舞起來》 唐朝謀 攝
健康惠民 全市衛健事業躍上新高度
“家門口就能看中醫,真是太方便了!更重要的是醫生技術和服務態度都很好,花錢又少。”在銅川新區咸豐路街道辦景豐村孫思邈中醫堂內,60歲的村民成女士接受完中醫藥治療后連連稱贊。村民們口中的孫思邈中醫堂,是近年來銅川市加大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的縮影。
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
近年來,該市以“四個銅川”(轉型銅川、美麗銅川、健康銅川、富裕銅川)夯基壘臺、八類健康細胞建設立柱以及健康環境、健康生活、健康服務、健康保障架梁、十七項健康行動織網,全方位推動健康銅川建設,基本形成5分鐘綠化圈、10分鐘健身圈、15分鐘醫療圈,居民健康素養位居全省前列,“三減三健”(減鹽、減油、減糖、健康口腔、健康體重、健康骨骼)成為自覺行動,人均預期壽命、慢病規范管理、經常健身人口顯著提高。健康細胞示范建設穩步推進,以健康行為養成、健康自我管理等為重點,推進健康機關建設,建成健康示范機關189個;以健康環境改善、同病相憐慢病互助等為重點,推進健康社區建設,建成健康示范社區45個;以美麗鄉村和健康家庭建設等為重點,推進健康村莊建設,建成健康示范村莊200個;以健康制度建設、職業健康宣教防護等為重點,推進健康企業建設,建成健康示范企業96家;以健康教育促進、健康行為習慣培養等為重點,推進健康學校建設,建成健康示范學校102個;以綠色醫院建設和職工健康關懷等為重點,推進健康醫院建設,建成健康示范醫院16個;以“三減三健”為重點,推進健康家庭建設,建成健康示范家庭12.11萬戶,健康銅川建設走在了全省前列。連續8屆16年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地市”榮譽稱號。
銅川市衛生健康事業堅持優上強下帶中間的思路,不斷強化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建設。市人民醫院新區二期項目建成投運,北京中醫藥大學孫思邈醫院建成開診,市中心血站、市衛生監督處遷建項目建成投用,市婦幼保健院遷建項目主體完工,市人民醫院、銅川礦務局中心醫院、北中醫孫思邈醫院成功創建三級甲等醫院,陜西省職業病防治院在銅掛牌成立,耀州區人民醫院和宜君縣人民醫院項目建成投運,扶持建設銅川五官醫院等4所民辦醫療機構,葛均波、胡大一院士工作站和呂仁和國醫大師工作站在銅川掛牌成立。全市33家鄉鎮衛生院、44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489個行政村衛生室全部達到標準化要求,王益區金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國家級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耀州區小丘鎮中心衛生院成為全省首家二級乙等醫院的鄉鎮衛生院,群眾就醫環境得到根本性改善,全市衛生健康事業躍上新高度。
銅川市人社局幫扶的社區工廠為村民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圖中正在工作的李小燕月薪可達4000元以上
就業惠民 保障民生增福祉
近年來,銅川市堅持把就業作為改善民生、助力發展的頭等大事,落實就業優先戰略,強化“不斷線”就業服務,讓勞動者“好就業”“就好業”。把穩就業保就業放在優先位置,高質量編制《“十四五”就業促進規劃》,相繼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新形勢下就業創業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做好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促進就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一攬子政策,在全省率先出臺了應對疫情影響穩就業18條措施,全市累計投入就業資金20.98億元,城鎮新增就業12.55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保持低位運行。全力以赴保市場主體,穩定就業存量,累計為企業減免社會保險費2.58億元,發放技能培訓補貼資金2.22億元、援企穩崗資金7.03億元,惠及企業3176戶次、職工38.26萬人。堅持創業促就業、擴大就業增量,累計建成創業孵化基地133家,縣鎮標準化創業中心實現全覆蓋。為小微企業和創業者發放創業擔保貸款29.69億元,穩定帶動就業6.77萬人。連續舉辦五屆全市創業創新大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氛圍不斷濃厚。銅川創業大街、大學生創業孵化園成為全市創新創業“新高地”、經濟發展“新引擎”,成為省級創業型城市。聚焦就業重點群體精準服務,高標準建成市人力資源市場,高校畢業生就業率穩定在90%以上,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55萬人次。堅持圍繞產業抓就業,依托光電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和重點企業,開發優質就業崗位,加強技能培訓,就業質量不斷提升。
充分發揮民生保障安全網、收入分配調節器的作用,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推進社保精準擴面,保障范圍不斷擴大,城鎮職工、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2.54萬人、30.88萬人、8.56萬人和12.07萬人,實現法定人群全覆蓋。穩步提高保障水平,市縣(區)兩級將有限的財力用于民生,各級財政保障的城鄉居民人均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從10年前的每人每月100元提高至162元,待遇水平位居全省第三。失業保險金人均標準從每人每月682.5元提高至1665元,增長144%。發展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全面建立城鎮職工職業年金制度。工傷保險實現省級統籌,待遇標準平均增長2.5倍。
“二月二”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展上的耀州非遺面花 劉曉娟 攝
住房惠民 老舊小區改出新生活
“搬出去的居民,慢慢搬了回來,一度失去生氣的小區恢復了當初的煙火氣。”居民劉大爺高興地說。環境整潔優美、便民設施齊全、處處井然有序……曾經是“臟亂差”老舊小區的王益區紅旗街道育才小區,經過改造已煥然一新。
近年來,銅川市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有關工作部署,緊抓國家支持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機遇,加快動員宣傳和調查摸底,相關部門相互配合、協調聯動,印發了《銅川市老舊住宅小區改造工作實施方案》,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目標和計劃安排、組織保障、資金保障、工作要求等方面對全市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進行了全方位的規劃部署,有效指導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開展。
按照實施一批、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組織各區縣扎實籌備,在擬定改造的老舊小區中優先選擇一批條件較為成熟的小區,提前開展前期手續辦理工作,積極做好項目儲備爭取。經住建、發改、財政部門協同推進、積極爭取,目前,全市已爭取老舊小區改造補助項目76個、補助資金3.2億元,開工項目51個,完成投資1億元。
作為銅川市的老城區,王益區因歷史原因,以及老舊小區占比較高、建筑設計落后、房屋年久失修、基礎設施老化、物業管理缺失等問題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質量。
王益區老舊小區改造工作遵循“好看”又“好住”的原則,首先明確了老舊小區改造的具體內容,實現統一改造標準、統一規劃設計、統一實施改造。完善小區軟硬件設施,通過墻體節能保溫和老舊供熱管網改造、老舊燃氣管網改造、自來水改造和室外雨污水管網改造,解決管道破損、堵塞嚴重、污水外溢、雨污不分等問題。
去年以來,王益區謀劃改造全區最大的老舊小區——育才小區。在多方合力下,小區道路、排水、外墻保溫、路燈、樓體防水及上下水、消防、綠化、智慧監控等得到改造提升,電力、通信線路全部入地,拆除違建1600平方米、增劃停車位64個、安裝充電樁45個。
老舊小區改造是城市更新的重要一環,事關千家萬戶。銅川市堅持從實際出發,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把老舊小區改造”改“到居民的心坎上,讓發展更有質量,讓居民更有幸福感。
教育惠民 實現“有學上”到“上好學”
“近年來,學校成立了跆拳道、計算機、創客和足球等社團,大大提高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培養了愛科學、愛運動的興趣,讓他們健康快樂成長。”照金北梁紅軍小學校長封崗戰說。
近年來,銅川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照金北梁紅軍小學學生重要回信精神,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教育事業發展邁出堅實步伐,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時代跨越。連續4年召開貫徹回信精神座談會,連續5年舉辦“貫徹回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系列主題活動,創建8所紅軍小學和照金溪山營地等一批省級中小學研學實踐基地,組建紅色聯盟學校,成立紅色教育傳承研究室,編寫《紅色照金》校本教材,深入推進“照金精神進校園”活動。
近年來,銅川市各級各類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全市共實施三輪學前教育行動計劃,實現了建園總數、普惠園占比、在園幼兒數、幼兒教師數、學前三年毛入園率“五個快速增長”,普惠性幼兒園占比達到90.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98.42%,在全省率先實現鄉鎮中心公辦幼兒園全覆蓋。控輟保學全面落實,民辦義務教育發展進一步得到規范,全市所有區縣均通過陜西省“雙高雙普”和國家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評估驗收;全市實施了新一輪高中布局調整,高標準建設王益中學,創建2所省級示范高中,形成了以示范高中為龍頭、標準化高中為骨干的普通高中發展體系。職業教育改革深入推進,建成國家級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1所、綜合實訓基地2個;實施中小學幼兒園新建、改擴建項目720個,以王益中學、銅川新區梅樂園學校和高新實驗學校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小學、幼兒園建成投用,累計增加學位2萬余個,“入學難”“入園難”問題得到進一步化解。全市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累計投入資金1.66億元,受益學生22萬人次,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把補助標準由每生每天4元提高至5元,營養改善計劃食堂供餐率達到100%。累計撥付各類學生資助資金2.16億元,資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15.9萬人次,為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辦理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3.89億元,惠及6萬人次;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備,“寬帶網絡校校通”和“優質資源班班通”全面實現。從嚴落實疫情防控措施,線上、線下教學無縫銜接,實現了校園疫情防控與教育教學“兩不誤”;“雙減”政策落地落實,義務教育學校課后服務實現全覆蓋,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持續加強,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進一步減輕。
《各界導報》2023-01-13 第5352期 第04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