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個景區,盤活一方產業;培樹一個品牌,激發一方活力;守護一抹鄉愁,帶富一方百姓……
近年來,佳縣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部署要求,搶抓“萬企興萬村”機遇,構建“新鄉賢+N”模式,建立健全新鄉賢‘選、引、留、用’工作機制,積極引導支持新鄉賢回歸故土、反哺鄉梓,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智慧和力量。
大美石窯念好“富民經”
當你有意遠離城市的喧囂,尋覓一方心靈的凈土,大美石窯絕對是你出行的最優選之一。大美石窯大美石窯景區位于佳縣上高寨鄉王家山村,地處沿黃旅游線路線黃金地段,主體建筑為一座由90孔極具陜北特色的石窯洞組成的大型四合院,另建設有“轉戰陜北”紅色小院、東方紅展館、陜北窯洞文化園、陜北蔬菜觀光園、玻璃棧道等景點,曾先后獲評陜西旅游民宿標桿示范單位、省級旅游度假區。功非一日所成,大美石窯景區的建設也絕非一蹴而就。“從17歲背井離鄉從事餐飲行業,到如今企業經營頗具規模,濃濃鄉土情一直縈繞在我的內心深處。”據佳縣大美石窯農牧文化發展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愛國介紹,起初他只是想將自家舊宅進行簡單的翻修擴建,但在各級領導的鼓勵和鄉村振興政策的支持下,他下決心建設一座能為游客提供食宿、休閑一體化特色化服務的 “沿黃驛站”,為本地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作出應有貢獻。為切實發揮旅游產業對群眾增收致富的帶動和促進作用,大美石窯景區確立了優先聘用脫貧戶的“立業之本”,并在餐飲服務、設施農業領域培訓專業人員超百人。截至目前,該景區的60余名工作人員中,仍大多為王家山村及周邊各村的村民。“我是去年4月來到大美石窯景區工作的,吃住全包不說,每月的工資還有3600元。”54歲的朱家坬鎮何家坬村村民武平芳說。消費幫扶方面,大美石窯景區在餐飲接待中長期堅持就地取材,每年面向周邊農戶收購羊子、小雜糧、土雞蛋等價值約80萬元。另據王愛國介紹,近年該景區還探索建立了“門票返利”制度(即游客購買1張門票,可直接兌換價值5元左右的農特產品),每年可幫助周邊村民銷售紅棗、蘋果、蔬菜、紅蔥、手工掛面等產品10多萬元。
峪口古鎮秀出“國際范”
當沿黃小鎮邂逅國際潮流,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想尋找問題的答案,不妨到佳縣峪口藝術小鎮走一遭。“款款流淌的母親河,溝壑縱橫的黃土地,造就了峪口秀美雄奇的自然風光和光輝燦爛的人文歷史。” 應邀主持峪口藝術小鎮設計、改造、升級工作的國際知名藝術家劉若望表示,峪口坐擁烏龍河大峽谷、黃河沿岸棗林、手工抄紙技藝、傳統窯洞村落等優質文旅資源,卻未能形成與資源稟賦相匹配的產業體系和效益,根本原因在于缺少一個具有足夠分量的“品牌”標簽。2017年,在佳縣地方黨委、政府的盛情邀約下,從佳縣山鄉走上國際舞臺的劉若望正式接下峪口藝術小鎮項目的“擔子”,開啟了用藝術讓峪口走向世界的新征程。將廢棄的造紙廠房和老舊窯洞改造成富有活力的現代藝術場所,為其賦予新的生機與靈魂;以當代藝術展覽、文化論壇、學術交流、藝術創作、手工體驗為載體,將文化藝術融入特色小鎮發展;對鄉村環境進行藝術化改造,全方位延伸服務業產業鏈條,并為當地村民提供更多就業機會……記者近日在峪口藝術小鎮采訪時看到,即便該項目雖僅處于一期建設階段(僅有窯洞展覽館、渡渡美術館、渡渡國際雕塑園、雕塑鑄造廠等建成投用),但仍有大量游客慕名而來,一睹《若望蒼生》《東方紅》《狼來了》等系列油畫、雕塑作品,完成一次“與世界對話”的心靈之旅。把先進理念帶進來,用文化和藝術哺育鄉村的未來,正是劉若望創辦峪口藝術小鎮的初衷。雖然相關項目尚未給當地村民帶來太多實實在在的收入,但藝術小鎮的品牌力和影響力正與日俱增。“我們現在看到的一切事情,都要放到20年后、30年后,甚至是100年后再去看。在這樣的一個偏遠山村創作這樣一個故事,才是這個系統以及藝術的魅力。”劉若望說。 峪口,未來可期。
赤牛坬村勁吹“文旅風”
“前山高,后山長,我家就住在高坡上,拉著老牛扛著耩,爺爺的爺爺就這樣……”一個有著800年歷史的古村落,集陜北窯洞之大成,錯落有致,氣象萬千;一座陳列5萬件藏品的博物館,融陜北民俗于一體,游覽一日,盡閱千年;一場記錄陜北人生產生活的原生態的演出,開農民自編自導自演實景劇之先河,大氣磅礴,讓人驚嘆。有人說,只有真正來到赤牛坬,你才能切身感受到世世代代陜北人面對生活的樂觀和豪情,才能用心靈去領悟陜北文化在這大好河山間綻放的激情與活力。“我們地處黃河近岸的土石山區,過去村民主要靠種莊稼維持生活。由于人多地少,大家的日子一直過得很艱難。” 據赤牛坬村黨支部書記高根強介紹,看不到出頭的日子里,村民紛紛居家外出務工,原本上千人的村子里一度只有不足百人留守。大家慢慢意識到,必須要做些什么來改變村子的窘境。然而怎么做、誰來做,卻是擺在大家面前的現實問題。村里的工作一籌莫展,退休后賦閑在家的高永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決心要為鄉親們找到一條出路。經過一段時間的深思熟慮,他主動找到村上干部,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創新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帶動全體村民增收致富。守護“根與魂”,催開“文旅花”。此后,在高永東的引導和推動下,赤牛坬村牢牢堅持“以民俗文化旅游促進鄉村振興”發展思路,以村級經濟合作社為基礎,積極動員村民參與并入股,自建民俗文化博物館,創排《高高山上一頭牛》大型原生態實景舞臺劇,舉辦“赤牛坬過大年”春節旅游文化活動,配套發展農家樂、休閑娛樂產業。截至目前,該村年均接待游客突破20萬人次,已有90%的農戶以各種形式參與到鄉村旅游產業中,村民年人均旅游收入達到4000元。
群賢畢至共繪“振興圖”
近年來,佳縣縣委、縣政府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統一戰線工作的重要思想為指導,立足鄉賢資源雄厚的縣情實際,創新“引賢”模式、搭建“聚賢”平臺、出臺“留賢”政策、強化“愛賢”服務、營造“敬賢”文化,鼓勵動員引導新鄉賢通過資源、資金、項目、技術等返鄉的方式,讓廣大新鄉賢在鄉村振興一線展示能量、競技本領、實現價值,為奮力譜寫佳縣高質量發展新篇章貢獻新的更大力量。
其間,佳縣出臺了《關于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的實施方案》,成立由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副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由縣委統戰部牽頭負責,從全縣層面統籌力量、協調推進“萬企興萬村”工作,以鄉鎮為陣地加快鄉賢聯誼會(鄉村振興商會)建設,探索出“黨委領導、統戰牽頭、鄉鎮搭臺、鄉賢發力”的“萬企興萬村”推進工作模式;圍繞發展紅棗、手工掛面、牛羊、山地蘋果、紅薯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制定系列實施意見,用實打實的政策吸引鄉賢、企業家回鄉投資發展特色產業;建立縣級領導聯系鄉賢、民營企業家機制,建好佳縣西安商會,積極籌建北京、深圳、銀川等佳縣異地商會,成立榆林佳縣企業家協會;縣委、縣政府為10名鄉賢頒發“回報家鄉貢獻獎”,定期召開鄉賢回歸座談會、政銀企對接座談會,建立鄉賢庫、建設鄉賢館、設立鄉賢榜,大力宣傳鄉賢回報家鄉的先進事跡,在全社會形成“爭當新鄉賢為榮、貢獻家鄉為耀”的良好氛圍。
截至目前,佳縣各鄉鎮共有657名鄉賢人士加入鄉賢名錄庫,并在特色農業、康養旅游、公益幫扶等領域實施項目98個,民營企業結對幫扶全縣102個脫貧村實現全覆蓋。此外,各級各類商會還在春節“送溫暖、獻愛心、促振興”及疫情防控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記者 滿孝永)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