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省農業農村廳印發《陜西省高素質農民培育提升三年行動方案》,將實施8項重點任務,到2025年,全省高素質農民達到35萬人。
開展鄉村振興產業帶頭人“頭雁”培育。利用三年時間培養造就不少于3000人的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頭雁”隊伍。
開展全產業鏈帶頭人培訓。省級瞄準產業發展示范引領人員、到鄉大學生、回鄉能人、返鄉農民、入鄉農業企業家等開展示范性培訓,每年培育1000名領軍人才;市級聚焦家庭農場主、農民合作社骨干和農業農村社會化服務人員開展提升培訓,每年培育4000名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人才;縣級圍繞糧食和縣域特色產業,每年培育15000名嵌入產業鏈的技能人才,到2023年底20萬以下人口縣、2024年底30萬以下人口縣、2025年底30萬以上人口縣“組組有”高素質農民。
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示范培訓。以涉農政策解讀、經營理念更新、生產管理規范、產業視野拓展等內容為重點開展示范性培訓,每年培訓1000人。
提升高素質農民培育能力。每年安排10所農廣校實施標準化建設,持續提升基礎設施條件和培訓能力;省級每年支持建設12所農民田間學校;省級每年培訓150名骨干師資,市級不少于50人,分級遴選、吸納一批產業發展好、接地氣的“土專家”“田秀才”、領軍人才,以及科研院所、推廣機構優秀人才充實師資庫。
進行服務體系和隊伍建設。利用各級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力量,積極參與教學實訓環節,拓展產業視野,推動成果轉化,提升發展實力;發揮基層農技人員作用,以“能干、能講、能寫”為目標,每年培訓3000人。
進行扶持政策體系建設。打包扶持政策和產業項目,向高素質農民疊加傾斜。
在培育成果總結展示上,總結高素質農民發展成就,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形成高素質農民發展報告。
在發揮高素質農民隊伍作用上,修訂高素質農民認定管理辦法,創新認定方式,鼓勵在實踐中找辦法、在創新中求突破。(記者 文晨)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