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府谷縣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緊扣“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總體要求,擴投資、穩增長,夯實工業基本盤,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步伐更加穩健。堅持問題導向,優化營商環境,加快培育新能源產業,持續改善生態環境,交出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滿意答卷。
擴內需穩增長 激活發展動能
為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市場主體困難情況,2022年,府谷縣落實一攬子穩經濟和惠企紓困政策,全年減稅降費5.36億元,幫助企業融資授信76億元,新增“五上企業”29戶、市場主體2849戶。
聚焦穩產保供,打好產能提升“硬底子”。生產原煤9286萬噸,主要工業產品產銷率93%以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8%。堅持聯審聯批、容缺審批,182個重點項目投資完成率103%,向上爭資9.45億元,位列全市第二。“十個一”農業示范項目成效明顯,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11.3萬畝,實施高效旱作節水農業項目1.31萬畝,糧食產量7.58萬噸,農業總產值首次突破20億元。
針對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該縣推動消費回暖,投放500萬元電子券,不斷釋放消費潛力,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5.5%。
優布局轉方式 構建產業格局
2022年,府谷縣在搶抓機遇中揚優勢、鍛長板,在應對轉型中促發展、補短板,千方百計優化經濟布局、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構建規范有序、張弛有度、充滿活力的發展格局。
該縣持續推動“兩鏈”深度融合,設立秦創原府谷創新促進中心,建成全國首條年產千噸級高品質鎂示范線、陜西鎂基新材料研究中心、中試基地落地掛牌,全年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15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3家。壓茬推進蘭炭、金屬鎂等傳統產業工藝革新、技術改造,工業技改投資75億元。夯實煤炭產能,郭家灣煤礦等7處礦井加快建設,14處煤礦核增產能1300萬噸,傳統能化產業持續壯大。
同時,加快高端能化產業發展,清水川電廠三期進展順利,6個新能源、3個煤層氣、3個固廢利用項目全面啟動,20萬噸鎂基新材料等一批填補產業空白的延鏈補鏈項目加速落地,“一業獨大”轉向“多元支撐”的產業結構逐漸成勢。
推改革激活力 優化營商環境
去年,府谷縣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把手”工程,拿出“拼”的精神、“闖”的勁頭、“實”的干勁,建立健全高位推進機制,突出改革創新,制定優化營商環境三年行動方案,推行“審批不見面、辦事不求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營商環境正在加快優化、發展動能正在加速集聚。
該縣通“堵點”、破“難點”,高位搭建政務服務“快速路”,穩步推進“一枚印章管審批”模式,優化辦理流程,集成改革“一件事一次辦”,企業開辦“一日辦結”,服務事項一窗受理率99%、網上可辦率95%。建立紅黑名單制度和聯審聯批工作專班,率先在全市實施28類工程規劃豁免制度,優化營商環境、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綜合考評全市第二。
此外,重點領域改革多點突破,高新技術開發區、現代農業示范區整合優化基本完成,化工園區認定上報待批,增量配電網規劃通過審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支持縣屬國有企業升級主業、拓展新業,經營收入、凈利潤分別增長13.5%和62%。招商引資成果豐碩,新簽約項目21個,實際到位資金196.4億元,利用外資1715萬美元。
抓統籌提品質 協調城鄉發展
去年,府谷縣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國土空間功能布局進一步優化。新建農村公路78.8公里,皇甫川產業堤路、清水川電廠過境公路全線貫通,基礎支撐能力實現質的提升。
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取得新突破,城市更新駛入“快車道”,改造提升富昌路等7條城區主次干道,打通地下通道2處,拆除危舊建筑4.1萬平方米,兩年新增停車位3415個。3980戶居民實現清潔取暖,城區集中供熱新增35萬平方米。
同時,郝家寨、段寨等2個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啟動創建,60萬只肉羊屠宰線正式投用,村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破零”,木瓜鎮獲評國家級農業產業強鎮。扎實做好中央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國控斷面水質穩定達標,空氣優良天數317天,較去年增加17天。完成造林種草8萬畝,沿黃壘石造林生態綠化模式得到省市高度認可。
辦實事惠民生 增進百姓福祉
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府谷全縣上下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2022年,該縣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堅持“六個一批”穩就業,新增城鎮就業3492人,轉移農村勞動力就業6.3萬人。提高薪酬待遇,激發干事創業動力,財政安排1157萬元,提高村醫、鄉村教師、見習生和公益崗位等4074名一線人員收入,持續激發創優爭先積極性。
教育方面,加快改革,增加學位供給,提高教育質量,開工建設中小學幼兒園9所,新增學位1009個,府中與西交大附中合作辦學實現招生,高考一本上線率提高9個百分點。醫療方面,抓好醫院建設,傳染病樓投用,第三醫院開工,縣醫院入選國家“千縣工程”。養老服務方面,建成新民鎮等2個區域養老服務中心,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實現城市社區全覆蓋。社會保障方面,發放救助金7135萬元,租售保障房673套,近5000戶低收入群眾收到了平價煤、米面油。防返貧致貧方面,創新“十項措施”,精準幫扶監測對象191戶450人,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4.4%。(通訊員 吳杰 劉賀偉)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