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沿秦嶺而下,彎彎曲曲的河溝兩岸一派春耕繁忙景象,村民們拉犁、點種、覆膜……一條條宛若銀龍的地膜,在春日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現在老百姓會算賬啦,也不怕覆地膜麻煩,只要收入多,誰都想多種些地膜洋芋。”在312國道旁地膜馬鈴薯示范基地,商州區牧護關鎮大商塬村三組村民李云鵬正在起勁地拉犁,“今年我種兩畝多地洋芋,加上玉米大豆間作套種,預計收入超過一萬元。
”
今年71歲的李云鵬,做了一輩子莊稼,他深知山區薄地投入多收成少,還要看老天爺臉色吃飯。然而,經過幾年實踐,他相信政府、相信科學了,種植地膜馬鈴薯讓這位樸實的農民心里有了底氣。
“以前不蓋地膜不施專用肥,一畝地才能挖1000多斤洋芋。現在政府派專業技術人員到田間指導,群眾按照標準化種田,一畝地挖4000多斤洋芋沒麻嗒。”李云鵬歇了歇腳,臉上洋溢著開心的笑容,“今年政府免費發放了洋芋種子,免費提供了地膜和專用肥料,還與粉條加工企業簽訂了保底價收購協議,我們只要根據要求種到地里,就等著后半年數票子呢。”
據介紹,牧護關鎮海拔較高,山多林密,泥沙土壤,早晚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8度,種植馬鈴薯具有天然的氣候和土壤優勢,其產量和品質在商州區首屈一指。
“我們這里的洋芋味道好吃,暢銷省內外,群眾剛挖出來的鮮洋芋,一塊多錢一斤,客商上門排隊等著收購。就連板栗大小的非商品,酒店都買回去當菜做。”牧護關鎮大商塬村支部書記李永紅說。
馬鈴薯作為牧護關鎮的主導產業,傳統生產方式受限于種子質量、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因素影響,馬鈴薯產量低、品質差,難以激發群眾的種植熱情。自從推行馬鈴薯與玉米大豆復合套種,科學實施地膜種植精細化管理后,種植馬鈴薯成本下降,產量增加,品質提升,實現了一畝土地、多重收益、豐產豐收,群眾的收益從以前的1000多元提高到4000元以上。
據商州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劉建芳介紹,為確保農業穩產增產,群眾穩步增收,逐年擴大馬鈴薯種植基地規模,我們采取統一提供良種、統一技術流程、統一質量把控、統一價格回購的“四統一”措施,不斷提高群眾種植積極性,持續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記者了解到,牧護關鎮立足于馬鈴薯產業發展優勢,突出壯大特色產業,不斷優化布局,加強優質品種推廣,持續把馬鈴薯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村集體經濟壯大的主導產業精心培育,從而打開產業振興的新局面。目前,全鎮種植地膜馬鈴薯面積達到12000畝,其中示范基地1000余畝,主要分布在312國道、101省道以及洛洪路沿線18個村(社區)。
傳統產業升級,馬鈴薯煥發新生機。“區委、區政府全面深化‘5+5’農業特色產業發展體系,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號召全區干部群眾推廣馬鈴薯復合套種新模式,實現產業振興,農民增收。目前,全區地膜馬鈴薯正從川道向山區依次拉開。”商州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牛小兵說。(記者 王斌 通訊員 張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