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神木市持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推動農業轉型升級,通過產業幫扶、資金支持、項目帶動,積極探索農村產業發展新路子,助力鄉村振興。
果蔬大棚變身農戶的聚寶“棚”
近日,記者走進馬鎮鎮盤塘村集體大棚種植基地,一座座溫室大棚整齊地排列。雖然室外有些寒冷,但在種植戶白興瑞承包的蔬菜大棚里卻是綠意盎然。
“現在正是西紅柿開花掛果,甜瓜長藤蔓的時間,需要經常打理。”白興瑞邊打掐枝葉邊告訴記者,以前常年在外打工收入也不景氣,這幾年,正好趕上了黨的好政策,村里建起了蔬菜大棚,干起活來得心應手,收入還不錯。
“今年承包了8個大棚,種植了草莓、甜瓜和西紅柿,預計一年下來收入能達到10萬元左右。”白興瑞說。
有了產業帶動,盤塘村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才有了扎實的底氣。多年來,盤塘村始終堅持黨建引領,立足自身區位優勢,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推行村組管理、個戶種植的運營模式,激活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動能,帶動村民增收。“盤塘村目前有149座大棚,由村集體組織統一管理,優先向本村村民承包,每棚每年能收入1.5萬元左右,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帶來14萬元左右租金收益。”馬鎮鎮盤塘村會計王勇勝說,下一步,村里將對所有的大棚進行噴滴灌改造和村容村貌整治,完善村集體經濟基礎配套設施,修建農家樂,努力打造沿黃旅游觀光點,增加村民收入。
農旅融合 描繪振興藍圖
近年來,萬鎮鎮立足區域實際,在引進農業企業投資、撬動社會資金資源等方面持續發力,探索多類型、多渠道的村級經濟發展路徑,帶動村民增收。這幾天,萬鎮西豆峪村村民高玉開和家人正忙著在自家棗林修剪樹枝。
“現在種植棗樹的積極性比前幾年強,曼喬紅棗科技園高于市場2至3毛保底收購我們農戶的紅棗,改變了過去紅棗賣不出去的局面。”萬鎮西豆峪村村民高玉開說,這兩年,鎮黨委鎮政府又對村里的棗樹進行了低產園改造,紅棗的產量和質量提高了,而且每畝補助800元,棗農的種植積極性也高了。
走進曼喬紅棗科技園紅棗汁加工車間,撲鼻而來的是濃郁的棗香味。陜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廠部總經理張小峰告訴記者,多年來,在萬鎮鎮黨委、政府的支持及公司的帶領下,沉睡的紅棗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公司兜底收購周邊村民紅棗、“一棵棗樹”公益活動等,助力村民增收。
“我們曼喬創始的初衷就是為了解決沿黃一帶棗農紅棗銷售難的問題,這幾年我們公司都是保底收購周邊村子的紅棗,在臨時用工方面,優先雇傭附近村民。公司的宣傳使命就是‘讓紅棗時尚起來,讓鄉村振興的夢想照進現實’”張小峰說。
如今,在陜西華和實業有限公司展廳里,多種紅棗制品讓人眼前一亮。在數年的艱辛摸索和大膽創新后,該公司建起了年產500噸紅棗濃縮汁、1000噸即溶咖啡飲品、年消化紅棗近2000噸的加工廠,讓看似普通的紅棗“變身”為高品質紅棗系列產品,實現了華麗蝶變。
“下一步,公司將結合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借助沿黃觀光路自然風光和本地豐富的紅棗資源,以‘旅’促‘農’推動曼喬品牌發展,助力農戶增收。”張小峰說。
鄉村要振興,產業發展是關鍵。今年,神木市將推動鄉村產業鏈條升級,壯大玉米、小雜糧、肉牛肉羊三大主導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漁業、奶業、馬鈴薯、中藥材、特色林果、設施蔬菜六大特色產業,推動陜果集團紅棗深加工項目開工,加快長青20萬只湖羊全產業鏈項目建設,力爭陜西糧農、陜西中穗兩個萬頭牛場落地,夯實農業發展基礎,助力鄉村振興。(記者 許鵬 通訊員 任鑫)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