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人民日報》第4版刊發報道《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走進市場看信心)》,其中聚焦陜西以新技術釋放活力,新產業新產品加快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以高質量供給滿足日益升級的國內市場需求。”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相關地區和部門聚焦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綠色低碳等領域,不斷豐富和拓展新的應用場景,加快發展新產業新產品,同時推廣先進適用技術,促進工藝現代化、產品高端化,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以高質量供給創造引領新需求,越來越多的新產品新服務推陳出新,豐富了消費者的選擇,經濟活力日益增強。
……
新技術釋放活力,新產業新產品加快發展。
全面感知互聯、數據驅動設備生產、全程質量追溯,在陜西西安高新區的法士特高智新工廠,數字化技術賦能下的“智慧”運營讓裝備制造煥發新姿。
“法士特加緊智能化產品研發攻關,創新成果豐碩,生產的新品已配套國內多家乘用車傳動系統。”法士特董事長嚴鑒鉑介紹,“新工廠去年10月正式投運,生產效率相比傳統制造提高70%以上,能源消耗降低14%。”今年1至3月,法士特銷售收入同比增長35%以上,出口創匯增長近85%,實現“開門紅”。
制造業智能化快速發展,為產品創新升級提供有力支撐。目前,我國已建成2100多個高水平的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改造后,縮短了產品研發周期,降低了不良品率,減少了碳排放。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