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志。今年,市人大常委會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衛生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成立執法檢查組,開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執法檢查,推進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守護全民大健康。
在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上,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趙雅玲作了執法檢查報告。常委會組成人員對報告進行了分組審議,結合執法檢查報告和審議情況,市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進一步推進衛健法在我市貫徹執行的審議意見。
強化法治意識,深化普法宣傳教育
衛健法是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第一部基礎性、綜合性的法律,對于完善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治體系、引領和推動衛生事業改革發展、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執法檢查發現,衛健法出臺后學習宣傳教育工作相對薄弱,醫療衛生健康從業人員及廣大人民群眾對該法的認知度有待進一步提升,法律配套制度建設滯后。
審議中,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要強化法律宣傳,普及健康衛生知識,營造濃厚宣傳氛圍。依據衛健法制定統一的貫徹實施辦法,保障醫療衛生與健康事業依法有序發展。
優配置強建設,提升醫療衛生服務水平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促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發展壯大醫療衛生隊伍,把工作重點放在農村和社區。
執法檢查時發現,我市醫療資源配置不均衡,醫療衛生人員培養機制和供需平衡機制不完善,市級醫療機構招牌科室和學科帶頭人匱乏,基層醫療衛生人才“招不來”“留不住”,鄉村、社區醫療機構基礎相對薄弱、服務能力有待加強,分級診療制度落實難。
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優化整合醫療資源,制定出臺地方性醫療衛生保障人才的政策,探索建立基層醫療專家隊伍。加強縣級醫院、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和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等建設,提升農村、社區醫療衛生服務能力。落實分級診療制度,實行首診負責制和轉診審核責任制,逐步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機制。
針對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留不住”問題,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制定醫療衛生人員培養規劃,完善醫學院校教育、畢業后教育和繼續教育體系,建立健全住院醫師、專科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建立規模適宜、結構合理、分布均衡的醫療衛生隊伍。加強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醫療衛生隊伍建設,對在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醫療衛生人員,在薪酬津貼、職稱評定、職業發展、教育培訓和表彰獎勵等方面提供優惠待遇,建立縣鄉村上下貫通的職業發展機制,完善對鄉村醫療衛生人員的服務收入多渠道補助機制和養老政策,不斷提升基層醫療衛生崗位吸引力。
落實健康促進機制,推動健康銅川向縱深發展
執法檢查發現,大健康促進工作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全民健康促進長效機制和工作體系還不健全。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不健全,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服務有待加強。健康養老產業規劃發展緩慢,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和人民群眾的關切期待。
樹立大健康觀念,意味著社會的健康管理需要關口前移。市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建議,開展健康知識宣傳普及,完善健康相關政策體系,積極踐行健康管理理念,倡導家庭成員相互關愛,形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加強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人才隊伍建設,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服務的有效銜接,設立心理援助熱線,加強未成年人、殘疾人和老年人等重點人群心理健康服務。加快推進健康產業規劃實施,推進醫養結合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推動健康養老事業快速發展,不斷提升全市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市人大常委會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聚焦法律條款的貫徹落實,聚焦人民群眾的健康幸福,精準地開展執法檢查,充分發揮人大監督作用,保證衛健法在全市的貫徹執行。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各類衛生健康機構800余個,形成了以市級醫院為引領、縣級醫院為樞紐、鄉鎮社區衛生機構為骨干、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網底”、民營醫院為補充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構建起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體系,建成市縣兩級中醫醫院5家、民營中醫特色醫院13家、孫思邈中醫堂200余家,實現了四級中醫診療服務全覆蓋。2022年下達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資金3.16億元,各類群體的醫療衛生服務得到保障。建成國家級、省級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9個,醫養結合試點機構20家,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3平方米,市縣鄉村四級全民健身設施體系基本形成,健康銅川建設穩步實施。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