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7 08:09:32 來源:陜西日報
七月二十八日,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在實驗室進行產品物性分析。
“公司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各級主管部門的幫助和支持。在公司科創板上市過程中,西安市市場監管局指導我們進行知識產權合規分析,并協助公司引入專業第三方機構,系統梳理知識產權狀況和上市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風險,幫助公司順利通過上市審核。”7月28日,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技術中心副主任張高鵬說,“在市場監管等部門幫助下,公司通過了知識產權管理體系認定。”
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下屬國有控股企業,是我國精細化工領域貴金屬催化材料與催化技術的龍頭企業。近3年,該公司持續加大研發投入,累計投入1.4億元,提升技術實力,優化產品性能,積累了多項核心技術并實現產業化發展,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或先進水平。截至目前,該公司共獲授權發明專利127件,并先后被認定為陜西省知識產權示范企業、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國家知識產權示范企業、陜西省專利導航服務基地等。
今年以來,西安市以建設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為引領,以落實省、市知識產權年度工作任務為抓手,以知識產權促進經濟發展為主線,為全市經濟高質量創新發展提供服務和支撐。西安市市場監管局積極發揮市區(縣)兩級知識產權議事協調機構辦公室作用,抓好《西安市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方案(2022—2025年)》落實,制定并印發《2023年度西安市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推進計劃》《西安市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工作督導檢查辦法》,通過建立“月報送、季督導、年考核”工作推動機制,引導示范城市建設按照時間節點有序推進,確保示范城市工作全域推進、上下聯動、取得實效。
今年以來,西安市市場監管局不斷提升知識產權創造質量,大力實施知識產權創新發展獎補政策兌現工作,兌現中國專利獎、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優勢企業、知識產權公益服務、高等學校知識產權教育補助共4類91個項目,落實獎補資金952.8萬元,激勵經營主體創新創造;舉辦2023年西安高價值專利培育大賽暨第二屆秦創原高價值專利大賽西安分賽,來自全市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等創新主體的117個項目參賽,32個優秀項目進入復賽。
日前,第二十四屆中國專利獎公布,西安市19個項目獲獎,其中獲金獎數量實現突破。截至目前,西安市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63.22件,同比增長24.6%;高價值發明專利總量2.76萬件,占全省91.2%,每萬人口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21.22件,是全國均值的2.26倍。
在促進知識產權轉化運用方面,西安市市場監管局依托中央、省上專利轉化專項計劃,推薦6大類76個項目申報2023年省級專利轉化專項計劃,并啟動2023年西安市專利轉化計劃項目組織申報工作;引導區、縣、開發區積極開展西安知識產權運營轉化系列對接活動,推進產業鏈、創新鏈有效融合;舉辦知識產權系列專題培訓,精準幫扶創新主體;聯合省知識產權局舉辦陜西省重卡及乘用車(新能源)產業專利導航成果發布會,舉辦絲路慧谷產業園秦創原IP示范園區授牌儀式暨項目啟動大會等活動,強化產業專利導航成果運用,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此次能獲得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獎,離不開市場監管部門多年來的幫助和指導。市場監管部門給我們轉發了國家知識產權局關于鼓勵中小企業申報全球獎的通知,并安排專人指導我們進行申報。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認真為我們解讀這項獎項發起的背景、宗旨以及申報條件。在他們的指導幫助下,我們認真準備并遞交了申報材料,沒想到一舉獲得大獎。”西安可視可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知識產權負責人王嘉雯說。前不久,西安可視可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從全球58個國家的548份申請中脫穎而出,獲得第二屆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獎。
西安可視可覺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是西安曲江新區一家科技創新型中小企業。自創立之初,該公司就建立了較為全面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將知識產權作為企業的核心產品。在企業發展過程中,西安市市場監管局曲江新區分局通過監管指導、資源支持、定期走訪、專人對接等舉措,回應企業多層次、多樣化需求,為企業發展量身定制階段性知識產權服務。
為提升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水平,精準回應創新主體多層次、多樣化服務需求,西安市市場監管局修訂出臺《西安市知識產權計劃項目管理辦法》,不斷提高知識產權管理水平;啟動2023年知識產權公益特派員服務,征集需求企業270余家,選派103名公益特派員開展企業“一對一幫扶”和集中托管服務;精心策劃實施“知識產權服務萬里行”“專利精準管理”“入校對接”“入園惠企”等活動,以知識產權高質量服務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下一步,西安市市場監管局將持續高標準推進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示范城市建設工作,強化高校院所、企業、服務機構“三方聯動”,深化政校企合作交流,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持續開展“秦創原·西安知識產權運營轉化”系列對接活動,促進專利技術成果就地轉移轉化;持續開展知識產權公益服務,不斷提升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工作水平等。(記者 徐穎文/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