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作為我國新時代農村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和國家重點工作,旨在解決農村地區普遍存在的問題,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協調一體化。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鄉村振興的工作意見,響應青年學生“上山下鄉出海”號召,2023年7月24日-31日,長安大學“助力北貝村建設宜居宜產新農村”暑期社會實踐隊,赴陜西省大荔縣北貝村,在楊荔平老師的帶領和岳紅記老師的指導下,開展社會實踐。
實踐初期,隊員們深入村內,了解村中建筑、道路、產業等基礎設施情況:村內建筑老舊結合,有近年新建的,同時也保留有大量的關中傳統民居“土坯廈房”;主干道已建成多年,有一定破損,局部地區破損嚴重;產業以種植果樹為主,谷物較少,其中冬棗、桃子、葡萄陽光玫瑰占比較大;北貝村周圍盡是村民果園,村中經常可見村民在堂屋對冬棗進行分揀裝箱。隊員們在掌握村中情況的同時,也發現村內存在的一些問題:村民收入較好,但村內基礎設施較差,飲水、排水、垃圾處理落后,急需改善;村內經濟作物以冬棗為主,但過分依賴冬棗,過于單一,需要調整。
針對村內基礎設施問題,隊員們開展一系列行動:利用全站儀測量村內地形,繪制村落地形圖、通過無人機傾斜攝影收集數據,對北貝村進行3D建模、挨戶探訪,統計村內荒廢院落。繪制北貝村村民居住地的地形圖,可以作為北貝村基礎建設的參考,對日后北貝村地下排水管網等基礎建設有重要意義;無人機3D建模可以快速、精準地獲取大范圍地理信息和建筑物結構,可以更直觀的展示北貝村建筑信息。
統計村內荒廢院落,是北貝村廢舊院落再利用的基礎,但要對當地廢舊院落的再利用,還應結合當地環境特點、經濟條件和資源特點,適當融入新技術,提出具有適宜性和可實施的廢舊宅院的修葺重建設計方法,使之成為極具地域特色的民居。為此,隊員們走進北貝村清代“馬哲民民居”,收集影像資料。北貝村馬哲民民居是大荔縣較為罕見且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對于研究清代當地民居建筑的布局,構造,做法提供了豐富資料。
7月27日,長大學子在北貝村實踐時,邀請陜西社會主義學院蒙曉哲教授來到北貝村指導工作。蒙教授在與當地政府和村干部進行座談交流的過程中,為參會人員分享了自己在發展改革領域的研究成果和心得體會,在詳細了解了北貝村的自然資源、人文環境和現有的產業基礎后,對鄉村發展的現狀進行了深入剖析,提出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建議和措施。座談會后,蒙教授在暑期社會實踐隊指導教師楊荔平的帶領下探訪村內情況,并來到隊員駐地視察,問候隊員們的生活情況,囑咐隊員們注意飲食,注意穿衣,注意安全。
正值七八月份村內冬棗、桃子等水果成熟采摘之際,村民忙于在果園采摘、屋內裝箱,難以分發調查問卷進行調研。在此背景下,隊員們與村民同進果園,幫助村民除草、進入村民院內,幫助裝箱,采取同村民勞動,聊天調研的方式,了解村內人口情況、產業結構、勞動力分布、村民收入等情況。這種調研方式,同村民共同勞動,拉近了實踐隊員與村民的距離,在與村民聊天中獲取信息,也使村民更放松,更能切實、準確的了解村內情況與村民信息。
臨近實踐結束,北貝村突降大雨,隊員們進入村內查看情況,發現村內積水嚴重,巷道水流成河,從道路表面流至新挖的澇池。雨水攜泥帶沙及生活垃圾,不僅造成沙土流失,而且嚴重影響村民正常出行。一場雨撕下了村落最后一塊遮羞布:鄉村排水管網基礎設施、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治理、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問題,亟待解決,這也是縮小消除城鄉差別的“最后一公里”。
奮斗是青春最靚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7月24日—7月31日,經過一周的實踐,隊員們完成了既定任務,了解了北貝村整體狀況,收集了調查信息,返回學校進行信息整理。通過實踐,隊員們意識到:青年既要筑牢“仰望星空”的理想信念,又要鍛造“腳踏實地”的干事本領,要學有所用,把所知所學用在田間地頭、村屯人家,為鄉村振興貢獻青春力量。(張世紀 楊荔平)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