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從距離榆林2800多公里的拉薩傳來好消息:來自黃土高原的8萬余株酸棗苗在青藏高原試種成功,整體成活率超過80%。
“這是拉薩首次引進酸棗苗。當前酸棗苗長勢良好,其中有23466株酸棗容器苗已經栽植上山。”拉薩南北山綠化造林技術顧問索朗旺堆介紹,此次試種成功對于豐富拉薩綠化造林樹種、維護當地生物多樣性、促進陜藏鄉村振興具有重要意義。
早在今年4月19日,10萬株榆林酸棗苗“遠嫁”拉薩,試種工作隨后有序開展。5個月來,兩地針對良種選育、土壤健康管理等方面進行深度交流,讓酸棗苗順利在青藏高原“安家”。
據了解,酸棗樹是我國最古老的野生果樹之一,具有經濟和藥用價值高、耐寒、耐干、耐貧瘠等特點。相較于傳統荒山綠化選用的側柏、油松等樹種,酸棗樹在立地條件差的地塊成活率高、管護成本低,生態環境修復作用和產業發展潛力巨大。
野生酸棗遍布榆林市各地。近年來,榆林市部分縣(市、區)大力開展酸棗標準化種植,人工撫育面積約20萬畝,年產鮮酸棗10余萬噸、酸棗仁約5000噸,相關產業年產值超過5億元。
“雖然榆林、拉薩兩市相距甚遠,但同屬溫帶半干旱地區,年日照時長3000小時左右,年平均氣溫、年降雨量也接近,因此拉薩具備酸棗產業發展條件。今年,我們到清澗縣、佳縣等地實地調研酸棗樹種植情況,了解酸棗的生態習性及苗木培育、造林技術等情況后,簽訂了《榆林—拉薩兩地酸棗項目戰略合作協議》。”索朗旺堆介紹,當前榆林市酸棗樹造林和產業發展成效突出,希望后期兩市在全產業鏈發展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建立林木及道地藥材等種苗繁育基地和國家級中藥材標準化示范區;搭建中藥材產業信息共享平臺;掛牌成立“生態修復與中藥材產業高質量發展專家工作站”;打造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在酸棗苗“安家”青藏高原的藍圖上,榆林、拉薩兩地共謀發展。
作為酸棗入藏的重點參與單位,榆林學院在此次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酸棗苗由我們培育而成,在青藏高原試種成功讓我們倍感振奮。接下來,我們將通過組建酸棗專家團隊等方式,為拉薩酸棗育種、栽培和產業鏈延伸等方面提供技術服務,與拉薩在多個方面進行深度合作,為酸棗在雪域高原扎根發芽而努力。”榆林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院長畢臺飛說。(記者 李旭佳 通訊員 馬騰)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