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17日獲悉,為了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進一步加強耕地占補平衡工作,我省出臺關于加強耕地占補平衡管理的十條措施,確保到2035年末完成國家下達我省耕地保護目標任務。
優化全省補充耕地空間布局
在統一的國土空間規劃框架下,統籌耕地保護、生態保護和生產發展需求,立足土地資源稟賦,優化全省補充耕地空間布局。
陜北地區重點對原有耕地提質改造建設高標準農田,對田、水、路、林等綜合整治提高耕地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實現耕地保護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關中地區重點實施低效園地和退耕還林等工程外的耕地上種樹形成的林地有序退出,采取措施改造中低產田、整治閑散地和廢棄地,采取林地與耕地空間置換,實現林果上山、耕地下川。陜南地區補充耕地項目重點通過旱地改水田、小田并大田等方式,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耕地數量。
堅持先補后占 以補定占 節約集約
嚴格節約集約注重源頭管控。堅持先補后占、以補定占、節約集約,建設項目盡量不占或者少占耕地,從源頭上減少占用耕地。
確需占用耕地的,嚴格落實耕地占補平衡,由占用耕地單位負責開墾與所占用耕地的數量和質量相當的耕地,沒有條件開墾的,應繳納耕地開墾費。積極推進存量土地再利用,開展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廣節地新模式,用存量換增量,用資金、技術換空間,降低建設項目占用耕地比例。
補充耕地項目嚴格選址立項、組織實施、驗收入庫及后期管護全流程管理。項目立項選址應當符合國土空間規劃和生態保護要求,禁止在生態保護紅線、林地管理、草地、濕地、河道庫區保護范圍內等國家規定禁止開發的區域開墾新增耕地。
項目實施嚴格執行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工程監理制、公示制等管理制度。通過竣工決算審計的項目方可驗收,項目驗收實行縣級初驗、市級終驗和省級復核。縣級初驗逐地塊踏勘驗收,市級終驗實現全覆蓋,省級復核抽查不低于30%。
支持有條件地區補充耕地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
各地對具備條件的補充耕地項目,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一次設計、一次投資、一次實施。對糧食規模化經營核心區、大中型灌區有效灌溉區域實施的補充耕地項目,優先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對地塊相對集中、田間道路便利、具有穩定灌溉水源的補充耕地項目,鼓勵一次性建成高標準農田。
關中地區建設項目占用耕地,原則上在關中地區落實耕地占補平衡。關中地區積極對低效園地和農民依法承包經營耕地上種樹的地塊,開展恢復耕地潛力調查,結合當地林果業發展規劃,制定恢復耕地計劃。鼓勵關中地區經濟條件好、用地量大的市、縣或者建設單位,主動與耕地后備資源豐富的縣(區)建立雙方合作,落實耕地占補平衡,實現關中占關中補。(記者 馬昭)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