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記者從省科技廳獲悉,兩年多來,我省聚力推進秦創原建設,極大地激活了存量創新資源,吸引了外部增量創新資源,讓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創新成果加速涌現。隆基綠能創造了26.81%的單晶硅太陽能電池和33.9%的晶硅—鈣鈦礦疊層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天回航天研發出全球首臺百噸級液氧煤油混合循環發動機“紅龍一號”;質子汽車推出國內首臺鎂合金輕量化掛車;北極雄芯發布我國首款基于芯粒架構的智能處理芯片“啟明930”……
企業實現量質雙升。過去兩年,我省高新技術企業從2020年的6198家增至2022年的12208家,年均增長40.34%,全國排名由第15位上升至第12位;科技型中小企業從8069家增至15952家,年均增長40.6%、排名全國第11位。今年1—10月,入庫科技型中小企業是去年全年的1.37倍;評審通過高新技術企業同比增長41%。科創板、北交所上市(過會)企業分別達到15家和5家,位居西部前列。
產業呈現聚鏈成群。2022年,陜西省高新技術產業化、科技促進經濟發展指數分別居全國第9、第10位,均比2021年提升了2位。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兩年年均增長13%和9.8%。新能源汽車產量全國第2,全國銷售的新能源汽車每8輛就有1輛產自陜西。氫能產業引育核心企業140余家,初步形成制、儲、運、用產業閉環。光子產業聚集企業315家,突破20余項關鍵技術,形成了光子制造、光子信息、光子傳感、生物光子等產業集群。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加快技術突破和場景應用,陜汽“天行健”重卡車聯網在線數據規模超100萬輛,國內行業第1。
技術交易日趨活躍。兩年來,組織成果路演對接活動1600余場次,促成校企合作項目7萬余個,轉讓專利技術2500余項。技術合同成交額每年增幅超過30%,2022年達到3053.5億元,是2020年的1.74倍。今年1—10月,陜西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3185.2億元、同比增長47.09%。
區域合作更加緊密。秦創原總窗口聚集全省專利成果73萬余項,今年以來,招引落戶中船軟件研發基地等科創項目270個、總投資2004億元,隆基29GW單晶電池、三一智能制造等項目相繼建成投產,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合同成交額分別是去年同期的2.8、4.3、1.8倍。各地市因地制宜打造秦創原建設先行區、聚集區,推行“西安研發、地市轉化”模式,今年前三季度,各地市落地成果轉化項目1539個,新增成果轉化企業623家,新簽約引進科創類項目1080個,合同金額6290億元。(記者 王嘉)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