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閆智
千秋基業,人才為先。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快建設國家戰略人才力量,努力培養造就更多大師、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師、大國工匠、高技能人才。
目前,我省有74位兩院院士、210余萬名專業技術人才,科技創新人才優勢明顯,每年全國科技獎項獲獎數位居全國第一方陣。
202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推動下,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拔地而起”,不斷發揮人才主力軍作用,深化科技成果轉化“三項改革”,全力推動成果落地轉化、企業培育孵化、創新驅動強化、科創服務優化、區域協同深化,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見效成勢。
“秦創原作為我省創新驅動總平臺和總源頭,有力推動了我省科技創新發展。但是,在發揮領軍人才作用方面,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亟須認真研究并加以解決。”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專職副主任張北京說。
去年,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組織部分委員、專家學者,先后到四川省、河南省及西安市、西咸新區等地開展考察調研,深入學習借鑒好經驗好做法,詳細了解我省科技領軍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服務管理及保障方面的舉措,并在11月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聚焦我省發揮科技領軍人才作用,助推秦創原建設情況,聽取各方意見建議。
在此基礎上,今年省兩會,省政協教育科技委員會向大會提交了集體提案《發揮領軍人才作用、助推秦創原建設的建議》。
省政協教科委在提案中提出,我省發揮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作用不足,科技成果挖掘利用不夠,金融資本支持人才創新活動力度不強,技術轉移人才職稱評審和人才評價通道不暢。省政協教科委建議,持續完善秦創原政策體系和運行機制;深化改革,讓科研人員享受政策紅利;加強校企合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優化服務保障,為人才創新創業提供便利。
今年11月,我省印發的《秦創原創新驅動平臺建設省級政策包》中提出,要實施秦創原引用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采取“用人單位保障薪酬+項目配套補貼”方式,按照單位保障和項目補貼1:1的比例,財政經費給予每人每年最高50萬元資助。要支持以“校招共用”方式為企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對優秀青年工程技術人才項目入選專家,省財政給予60萬元的生活資助和不超過100萬元的科研經費補助。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
“截至今年10月,我省采取‘校招共用’引才用才模式支持企業引進海內外高層次人才541名。”省科技廳副廳長王軍介紹,近年來,我省大力加強創新人才、科技金融等創新要素建設,全面營造創新創業的良好生態,推行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許可和居留許可“一窗聯辦”,試點外籍人才創新創業許可。
“我省著力打造青年人才聚集高地,2022年,全省首個博士后創新創業園在秦創原總窗口落地建成。”11月28日,省人社廳廳長蔡釗利在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目前,我省共有博士后科研平臺407個,年均進站博士后1100人,平均年齡31歲。
博士后已成為我省科技領軍人才的戰略儲備庫、創新團隊的骨干力量、青年科技人才的中堅群體。
此外,省人社廳以“三項改革”為牽引,創新開展技術轉移轉化人才職稱評審工作,在工程系列中增設技術轉移轉化職稱專業,明確了“評什么、怎么評、誰來評”,進一步完善評價標準,暢通申報通道,主動靠前服務。
省人社廳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全省已有417人取得技術轉移轉化專業職稱資格,有效解決了科研成果“沒人轉、誰來轉”的問題。
記者從省科技廳了解到,為給更多領軍人才發展提供通道,我省每年支持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新星開展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項目自主選題;每年推選45歲以下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著力破解我省重點產業鏈“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在人才服務保障方面,我省正在拓展“三秦優才卡”服務事項,在醫療保健、子女入學、出行旅游、住房需求等方面為高層次人才解決后顧之憂,支持有條件的區域試點高端人才稅收補貼。
省科技廳表示,下一步,我省將制定實施新一輪秦創原建設三年行動計劃,要建好用好科技、人才、資本“三個大市場”,拓展“一中心一平臺一公司”服務功能,持續加大對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不斷挖掘我省富集科教資源,支持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