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小院推窗見綠、抬頭賞景、起步聞香,窯洞民宿讓游客在田園風光中邂逅“詩和遠方”,農家美食、鄉土陳設透露著濃濃的黃土風情,景區串聯起多種業態的伙場庭院經濟示范帶……這些都是榆林市榆陽區學習借鑒浙江“千萬工程”經驗,因地制宜打造伙場庭院經濟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榆陽區緊緊圍繞鄉村振興總目標,認真貫徹中央一號文件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農業農村部關于鼓勵引導發展庭院經濟的指導意見精神,探索“12345”發展模式,因地制宜創新發展伙場庭院經濟,不僅深刻改變了榆陽鄉村面貌,更讓群眾在家就可暢享伙場庭院經濟帶來的豐碩成果。
美麗田園——黃崖窯村
聚焦種養提質增效 “方寸地”變成“增收園”
“別看我家院子小,辣椒、黃瓜、玉米、葡萄……能種十幾種作物,一年算下來少說也有幾千元收入。”榆陽區古塔鎮古塔新村村民徐海林介紹道,近年來,村里鼓勵村民有效利用房前屋后的空閑土地,種植花卉、瓜果、蔬菜等經濟作物,收獲后吃不完的果蔬可以分享給親朋好友,還能拿出去售賣。
為發展庭院經濟,古塔鎮在古塔新村杭莊小組率先試點,給每家每戶安裝了生活污水處理和雨水收集設施,滿足了院內瓜果蔬菜和村里集體果園的灌溉需求。“我們把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說著,徐海林擰開小院菜地里的雨污水管道閥門,水汩汩涌出。
近年來,榆陽區以“4+2+X”現代農業產業布局為基礎,按照“宜種則種、宜養則養”的思路,在全區發展伙場庭院經濟種養殖戶6.7萬戶,伙場庭院經濟收益占群眾總收入的比重達到90%以上。
優質苜蓿喜獲豐收
聚焦資產盤活利用 “廢棄房”變成“聚寶盆”
在榆陽區青云鎮鄭家川村“棲心川上”窯洞民宿,一處處依山而建、錯落有致的窯洞院落別具一格。2021年起,鄭家川村以“村集體統一流轉+集體一體打造+經營戶經營”的模式,依照“傳承陜北風俗、留住老家記憶、體驗田園生活、實現農旅康養度假”的目標,全力打造體驗型民宿。
“目前我村已經打造了35個院落308孔窯洞,通過盤活閑置資源發展庭院經濟,不僅吸引了大量人才回鄉發展,還吸引了社會資本、資金的投入,給村民直接帶來流轉收益近10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300多個。”榆陽區青云鎮鄭家川村黨支部書記鄭志雄表示,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村民有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致富門路,已經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家門口實現持續收益。
除了鄭家川“棲心川上”,尤家灣“黃土人家”“拾光草堂”原生態民宿集群,朱寨村、王崗畔村等民宿業態也應運而生。榆陽區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方針,全面啟動古村落、舊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南部6個鄉鎮全域實施廢棄窯洞改造,民宿經濟讓廢棄窯洞重新煥發生機,帶動群眾戶均增收近6000元。
麥青收獲分檢
聚焦環境整治提升 “舊小院”變成“后花園”
“伙場”是榆陽區北部風沙草灘區農戶對房前屋后空閑地的俗稱,也叫伙盤。這塊自留地雖然看似不大,但一度卻成為環境衛生整治的難點、鄉村治理的焦點、鄰里關系的堵點。
為了將這些“弱點”變成“亮點”,榆陽區堅持把發展伙場庭院經濟和生態宜居結合起來,按照“點上出彩、線上成景、面上美麗”的要求,全方位開展“鄉村大花園”建設,通過“六化”達標行動,以產業生態化、伙場景觀化、村組城鎮化理念推動“產、景、村”融合發展。
站在榆陽區巴拉素鎮新廟灘村村民邊海霞家門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掛在門前石柱上的家訓牌“尊敬長輩 勤儉持家 和睦團結”,一條青磚鋪成的小路直通到家,兩側的小柵欄圍著四方形的小菜園,院墻外側栽種著各種花草樹木,不遠處還建有共享草棚、公共水廁。
“過去,我家伙場里牲畜圈舍、旱廁、秸稈、菜園都圈在一塊,木柵欄和鐵絲網破破爛爛、東倒西歪。”邊海霞直言。現在,通過積極推進“打開圍欄網子、拆除廢棄房子、收回伙場盤子、攤好伙場分子、建起蔬菜棚子、飼草跺進棚子”六項舉措,就地取材打造“伙場公園”。看著自家門口美觀大方的“小花園”和新添的生活設施,邊海霞覺得十分愜意。
據統計,2022年榆陽區確定176個宜居示范村莊,實施改房、改圈、改廁“三改”工程8811戶,磚硬化入戶道路240公里,同時發展伙場經濟,不僅為村民開拓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也讓伙場變花園、村莊變景點。
聚焦農旅融合發展 “小業態”變成“大產業”
榆陽區堅持把培育文旅主導產業與發展伙場庭院經濟結合起來,依托骨干型旅游景區,將周邊和沿線伙場庭院升級改造,發展住宿、飲食等配套業態,實現“吃住行游購娛產學研”一站式服務。
目前,鄭家川村“棲心川上”民宿不僅涵蓋了窯洞民宿、藝術主題院落、田園特色餐飲、農耕文化展示等,還在每年秋、冬季舉辦賞花月、冰雪節、陜北榆林過大年等系列活動,平均每年吸引20多萬游客前來旅游觀光。尤家灣村先后引進黃土人家團隊、拾光草堂集團公司大力發展庭院經濟,開發出特色餐飲、休閑農居、田園采摘、茶道香道等多種業態,2022年為村集體帶來近30萬元收入。與此同時,麻黃梁鎮依托黃土地質公園景區,實施舊居改造和美麗田園建設,將農家院改造為農家樂,將葡萄園改造為采摘園,打造泛黃土地質公園伙場庭院經濟示范帶,進一步豐富了榆陽全域旅游新業態,讓“方寸資源”真正變為“美麗經濟”。
2022年,榆陽區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47萬人次,鄉村旅游收入達到8.2億元。
聚焦利益聯結共享 “小作坊”變成“大車間”
在榆陽區岔河則鄉伙場經濟產品交易大廳,展架上陳列著全鄉各家農業企業的風干羊肉、沙地馬鈴薯、鮮羊肉、老酸奶、山藥等農特產品,工作人員正在通過線上宣傳營銷、直播帶貨等方式,幫助農戶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增收致富。近年來,岔河則鄉以小產業培育大市場,與大地種業集團公司深度合作,把推進市場化、品牌化建設作為發展伙場經濟的有力抓手,建成年產3萬噸玉米籽粒加工廠2個,打造了岔河則伙場特色農產品展銷廳,充分發揮品牌、渠道等優勢,將手工酸奶、沙地馬鈴薯、草灘風干肉等30多類伙場特色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年銷售額達50多萬元。
為了把農戶嵌入產業發展鏈條,榆陽區還通過“政府搭臺、商會助推、企業唱戲、群眾參與”的機制,組建混合所有制公司,一體推進“沙地上郡”公共品牌運營和伙場庭院特色農產品展銷,每年至少為鎮級經濟合作總社各分紅10萬元。鎮級經濟合作總社通過資源整合、項目引進、資金支持等方式,聯合有條件的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合作,將現有的玉米烘干、雜糧加工等小型加工作坊整合為現代化加工廠,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抱團發展模式。
“伙場+種養”“伙場+采摘”“庭院+康養”“庭院+民宿”……廣袤的榆陽大地上不斷涌現出多種模式的發展路徑,業態繁多的伙場庭院經濟正在成為鄉村振興新的經濟增長點,伙場庭院經濟示范戶戶均收入增幅比一般戶高5000元以上,發展成果得到省市領導和廣大群眾的認可。
下一步,榆陽區將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決策部署,堅持規劃先行、產業帶動、人才支撐、制度保障,努力將“伙場庭院經濟”打造成具有榆陽特色的“千萬工程”實踐范本。 (杜欣 秦庭)
《各界導報》2024-01-26 第5608期 18版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