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原作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陜西生態環境保護,不僅關系自身發展質量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系全國生態環境大局。聚焦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如何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成為我省代表委員熱議的話題。
代表委員紛紛表示,要凝心聚力、奮力攻堅,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出新步伐,讓三秦大地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更加多姿多彩。
厚植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底色
秦嶺陜西段環境優良面積達99.3%,黃河干流水質穩定達優;漢江、丹江出省斷面水質穩定保持在Ⅱ類;加快推進碳捕集利用與封存研究、示范應用項目……過去一年,陜西在加強生態治理、促進綠色轉型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安康肩負著當好秦嶺衛士、守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政治使命。全國人大代表、安康市市長王浩說,過去一年,全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全力保護好藍天、碧水、凈土。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空氣優良天數、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均排名陜西第一,漢江出陜斷面水質穩定達標,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王浩表示,安康將堅決扛牢政治責任,積極爭做“兩山”理念實踐典范。突出抓好秦嶺、巴山、漢江生態保護,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田長制”,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提標升級行動,堅持“集中調度+一線調度”,深化源頭管控、精準防控、協同聯控,持續減少污染物排放總量、改善土壤環境質量,扎實做好中央和我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深化國家低碳試點城市建設,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城鄉建設發展綠色轉型。積極引導企業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推動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先行示范,定期發布生態產品總值核算報告,探索建立“GEP+GDP”雙考核機制。推動縣級生態資源公司實體化運營,創新標準化、金融化、電商化運作模式,持續拓寬“兩山”轉化路徑。
以法治守護秦嶺綠水青山
秦嶺生態環境保護一直是全國政協委員、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鞏富文重點關注的事情。
“秦嶺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森林碳匯、植物造氧等重要功能,守護好秦嶺的綠水青山意義重大。”鞏富文建議,應從法律支撐、國家建制、省際協作、地方補償、社會共建等方面進一步完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制度,持續創新舉措,實現秦嶺保護法治化制度化。
近年來,陜西扎實推進秦嶺生態保護和修復,持續完善相關制度法規,不斷健全同秦嶺沿線省份的司法保護協同機制。
“協同保護機制處于起步階段,需要從國家層面加強指導協調,進一步健全完善省際合作常態化長效化協同保護機制。同時,應在地方性法規的基礎上,盡快出臺國家層面的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法規,真正把保護工作納入國家法治軌道。”鞏富文說。
鞏富文建議,應在探索長效保護機制上下功夫,國家有關部門可加大轉移支付力度,投入專項補償資金,構建科學合理的秦嶺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促進秦嶺區域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加快建立秦嶺生態修復基金專用賬戶,匯集訴訟賠償、社會捐助、公益捐助等資金,做到專款專用,發揮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基金“蓄水池”功能。依法支持生態環保公益行為,完善公益訴訟,形成合力,持續提升秦嶺生態系統質量,確保秦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促進光伏產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
“發展光伏產業是調整能源結構、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光伏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為推進地方經濟綠色轉型、助力脫貧攻堅作出了積極貢獻。”全國政協委員、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教授昝林森介紹。
“如何使光伏產業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是我關注的重點方向。”昝林森建議,要注重新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根據資源狀況和立地條件分配建設任務,堅持先規劃后布局原則,科學安排光伏項目新增用地規模、布局和開發時序,統籌兼顧好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各相關政府部門應完善機制,持續規范項目規劃、審批、建設、監管等環節管理,指導企業依法依規開展光伏項目建設,確保項目既符合政策、又能落地見效。
昝林森建議,要突出綜合治理,充分考慮項目建設區域生態承載能力,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要積極探索應用“林光互補”“草光互補”等符合生態保護要求,具備綠色節能、生態環保、破壞性小等特點的光伏建設新工藝新技術新模式,推進光伏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修復有機融合,助力新能源建設和高質量發展。(記者 甘甜 孫鵬)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