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榆林市定邊縣旱作農業現代集成技術示范區,賀圈鎮紀畔村村民王學彥一家正在進行地膜高粱播種。農機在地里來回穿梭,穴播、鋪膜、播種一氣呵成,省工省時,條條“玉帶”鋪出了王學彥今年增收的新希望。
定邊縣實施13.6萬畝旱作集成技術推廣項目現場
“往年一畝高粱產量可能是1200斤,今年根據這么好的墑情,然后我們又用的加厚地膜,還有降解膜等這些新膜,今年我預計可能產量能達到每畝1300斤以上。”
王學彥口中的加厚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正是近年來定邊縣大力推廣的旱作集成技術的關鍵一環。定邊縣屬資源性嚴重缺水縣,年平均降雨量在330毫米,水資源缺乏嚴重制約著該縣農業高質量發展,而新型地膜的使用,對于旱作農業來說,無疑是“旱苗得雨”。
條條“玉帶”鋪出了王學彥今年增收的新希望
“加厚地膜的主要作用就是增溫、保墑、除雜草。咱們今年采購的全生物降解膜就是為了減少土壤污染,它在三個月之內,不僅能發揮普通地膜的作用,在三個月之后,逐漸通過分化,自行進行降解,這樣不僅能減少土壤污染,還能增加糧食產量。”定邊縣農牧推廣中心副主任劉海淵說道。
地上有了地膜的“加持”,地下的好種子也“如約而至”。定邊縣因地制宜,選育推廣高產抗旱品種,推廣合理密植等高產技術,以種子技術革命,推動良種下良田,不斷推廣新品種的試驗示范,讓更多現代農業科技成果向田野集聚。
種植小雜糧
各項旱作農業現代集成技術為定邊縣春播插上科技翅膀的同時,智能化機械也成為今年全縣280萬畝春播的“好搭檔”。目前,隨著定邊縣對田間氣象站、北斗導航機、小型播種機、大型整地機等一大批充滿“科技范”的新型農機具的推廣使用,為定邊縣農業現代化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去年我縣成功創建全省機械化示范縣以來,不斷提質增效,推廣大型的機械,讓智能、高效、復式、綠色的智能機械投入生產作業,全縣的農機擁有量現在達到了68萬千瓦,農機化率達到了74%。”定邊縣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心主任張全榮說道。
近年來,定邊縣圍繞種植結構調整、新技術推廣應用等重點工作精準發力,新技術升級、新品種強“芯”、新機械“能行”,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給農業插上科技“翅膀”。2024年定邊縣實施13.6萬畝旱作集成技術推廣項目涉及14個鄉鎮、一個便民服務中心和11個新型經營主體,讓更多種植戶挑上“金扁擔”。(記者 許鵬 通訊員 盧云云 陳煜)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