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的李先生是一名建筑工人,由于工作原因經常在戶外作業。前陣子他在工作結束后,發現身上被“花蚊子”叮了許多大包,之后幾天他常常感到身體乏力,偶有發熱,并伴有全身肌肉疼痛。剛開始他以為自己感冒了,沒太在意,但過了幾天癥狀愈發嚴重,逐漸出現了皮疹和淋巴結腫大的情況。李先生前往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就診,經過醫生詳細檢查,初步診斷“登革熱”,并立即收住傳染病科進一步治療。幸運的是,李先生的病情屬于輕型登革熱,經過及時的補液、控制疼痛等對癥治療,他的病情逐漸穩定,康復出院。
唐都醫院傳染科醫生介紹,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蟲媒傳染病,主要由伊蚊也就是俗稱的花蚊子叮咬傳播,其傳播迅猛,發病率高,人群普遍易感。登革熱主要在熱帶地區流行,好發于夏秋季,可能與蚊蟲繁殖習性有關,溫暖濕潤的氣候條件促進了蚊蟲的滋生,從而增加了登革熱的傳播風險。
登革熱的典型臨床表現為“三痛”“三紅”,即頭痛、眼眶痛、全身肌肉和關節疼痛;面部、頸部和上胸部的皮膚潮紅,并伴有皮疹、淋巴結腫大等。根據癥狀的不同,登革熱可分為典型登革熱、輕型登革熱與重型登革熱。
醫生表示,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藥物,治療的重點是控制疼痛,及時補液,預防出血,并盡早防蚊隔離。“避免被蚊蟲叮咬是預防登革熱的關鍵。”醫生說,伊蚊多在白天活動,高峰在早上八九點及下午五六點,成蚊喜歡陰暗、潮濕、不通風的環境,所以,在蚊蟲出沒頻繁的時段,避免在樹蔭、草叢、水溝等陰暗處逗留。
要注意清理家中積水;水生植物定期換水洗瓶;保持通風干燥;安裝紗門紗窗、噴灑驅蚊液、懸掛蚊帳等。進行戶外活動時,盡量選擇淺色的長袖長褲,盡可能使用驅蚊劑或其他驅蚊藥物,并且使用蚊香、電蚊拍、殺蟲噴霧等多種方式驅蚊滅蚊。被蚊蟲叮咬后,要密切監測健康狀況,特別是出現發熱、頭痛、關節疼痛等癥狀或疑似癥狀,應立即就醫,并詳細說明近期可能存在蚊蟲叮咬史等。(記者 馬相)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