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縣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鄉村振興總要求,持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積極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全面加強鄉村地名管理、繁榮地名文化、深化地名信息服務,挖掘地名內在價值,釋放鄉村資源要素,著力構建適應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鄉村地名管理服務體系,夯實鄉村精準治理基礎。
全縣聯動摸底“署名”。出臺《隴縣開展“鄉村著名行動”助力鄉村振興實施方案》,構建縣鄉、村、三級推進工作機制,民政部門牽頭、自然資源、農業農村、交通運輸、文化旅游等部門全力配合,匯聚集體智慧,凝聚強大合力。對全縣10個鎮109個村(社區)2277平方千米行政區劃面積內山體、河流、湖泊、沙地、鄉村周邊道路、村內街巷、各類設施等鄉村地名標志設置情況進行網格化全面摸排登記,對每一處鄉村地名做到知根知底。
多方征集建議“起名”。各鎮各部門將鄉村地名建設有關任務納入鄉村振興規劃,與本地區、本行業鄉村治理、鄉村建設、農村改革等工作有機結合,已采集上圖標注3800余條。統籌考慮歷史文化、民族精神、時代風范等要素,計劃選用一批富有地域特色和時代特征的新地名,對首批64條“有地無名”和114條“一地多名”、不規范地名備案、“起名”、設標,大力傳承農耕文明、賡續地名文脈,為壯大全域旅游首位產業,增添文化含量,提振鄉村精氣神。
豐富地名內涵“揚名”。各鎮村充分動員鄉賢、離退休干部、教師、鄉村干部等200余人廣泛參與,挖掘鄉土歷史文化、民間傳說,豐富地名文化內涵,依托融媒體平臺及“抖、微、快”等新媒體平臺傳播宣傳《地名管理條例》3000余次、發布《關山草原上的地名典故》《火燒寨的由來》《秋家莊的故事》等《隴縣地名故事》20余篇,講好、宣傳、推廣鄉村地名故事。摸清古鎮、古村落、傳統風貌區等地名文化遺產23處,將娘娘廟、教場塬、隴州文廟等17個鄉村“老地名”“鄉土地名”納入縣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并向省市申報市級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展示鄉風、體現鄉韻、鑄造鄉魂、留住鄉愁。
賦能鄉村振興“用名”。不斷深化地名信息應用,找準地名賦能鄉村振興、優化營商環境的結合點,探索建立“互聯網+地名+農產品+電商+寄遞物流”服務成效,通過全面推進鄉村地名采集上圖、地名信息共建共享,收錄采摘園、電商、鄉村旅游點等點位547個,推動鄉村郵路、產業路、資源路數字化,為物流下鄉、快遞進村、農特產品上市等“定位導航”,給隴州蘋果、老丈人蜂蜜、“國潮新集川”等一大批名優土特產、民俗旅游產業“裝上數字翅膀”,打通城鄉融合大動脈,暢通鄉村微循環,切實“用好名”。(隴縣縣委宣傳部 文/王勇 圖/楊霏)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