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警報,我媽可能就……”8月2日,回憶起幾天前的“驚險一刻”,家住西安市未央區的市民趙秋仍心有余悸。
7月23日早晨,趙秋走在上班路上時,手機突然響起警報聲。原來是智能養老設備發來緊急通知:“您好,您的母親在廁所內已有15分鐘沒有活動,請盡快確認她的情況。”趙秋說當時自己心里一緊,立刻給母親打電話。可是,電話那頭沒有回應。她便迅速趕往母親家中。
到達后,趙秋發現年近八旬的母親跌倒在廁所,便立即撥打急救電話將母親送往醫院。幸運的是,由于發現及時,老人經救治已恢復健康。
“我媽本來心血管就有問題,年紀大了行動也不便。我每次上班都特別不放心,還好有這個‘高科技’。”趙秋說。
趙秋口中的“高科技”,是一款居家智能看護設備,能實時監測老人健康狀態,還有一鍵呼叫、智能跌倒報警等功能。
“讓老年人安享晚年,既是‘家事’,也是‘國事’。面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我們深刻認識到,傳統的養老方式遠遠不夠,科技創新才是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質、保障其健康安全的有效途徑。”陜西景特未來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公司依托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多種技術,建立了遠程健康管理及智能監護等服務體系,讓越來越多老年人享受到更加個性化、安全、舒適的養老服務。
養老事業關系民生大計。近年來,為破解養老難題,陜西不少地方以數字技術賦能養老服務,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和智慧養老服務系統,構建以科技為核心的智慧養老服務體系,推動養老服務更加精準化、智能化、多樣化。從服務老人的家庭語音機器人到智能報警器,再到一鍵“下單”實現在家享受助醫、助餐等服務……智慧養老,正托起幸福“夕陽紅”。
家住西安市新城區的獨居老人楊全貴今年75歲。在他家,智能門磁、睡眠監測帶、紅外人體感應探測器……各類智能養老設備隨處可見。
“感覺多了個隱身‘保姆’,心里很踏實。”楊全貴告訴記者,有了這些智能養老設備,他能隨時了解自己的身體狀況。
楊全貴的老鄰居薛玉蘭也是智慧養老的受益人。“安裝了這些智能設備后,我在家就能測血糖,還能‘一鍵呼叫’健康管家,方便得很。”薛玉蘭笑著說,周邊一些社區還為身體不便的老年人配備了智能輪椅、智能康復設備等,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
一個社會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要強化老年用品創新,打造智慧健康養老新業態,推廣應用智能護理機器人、家庭服務機器人,大力發展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為了讓老年人享受發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陜西通過建立“智慧養老”信息管理系統和面向服務對象的“惠秦養”移動平臺,不斷滿足群眾多元化養老需求。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養老機構及服務設施17778個,其中養老機構857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16921個,初步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以社區為依托、以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此外,便攜式健康監測設備、智能養老監護設備、家庭服務機器人等一系列智能養老服務產品逐步應用于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中,既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精細的養老服務,又有效解決了獨居老人、高齡困難老人等特殊群體的照顧看護及居家安全問題。
“從健康監測、睡眠監測,到防跌倒、防走失監測,智能養老設備幫了大忙,讓我們真切體會到了科技發展為老年人生活帶來的便捷。”陜西科技大學退休辦負責人劉友紅表示,現代科技與養老的結合解決了部分老年人的生活難題,但要想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還需全社會給予老年人更多的關懷和關愛。(記者 陶玉瓊 實習生 毋蕾)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