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作為茶的故鄉,擁有悠久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黑茶作為一種獨特的發酵茶類,在中國各地都有著不同的品種和制作工藝。咸陽茯茶是陜西省著名的黑茶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風味。近日,在涇渭茶博園的產品展示大廳內,咸陽涇渭茯茶有限公司董事長胡歆正在認真品鑒同一款茯茶由于沖泡方式不同而帶來的口感變化。
“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卓越獨特的生態環境和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地的區位優勢造就了我們陜茶絕佳的品質,是我省茶產業做大做強做優的重要基礎。” 面對記者的來訪,胡歆滔滔不絕地講述起了茯茶的“前世今生”。
挖掘歷史故事 用文化自信助力茶產業發展
咸陽是茯茶的傳統產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生產歷史,曾是古絲綢之路上“茶馬互市”最主要的商品。“向來只說官茶暖,消得山泉沁骨寒。”清代文學家紀昀在詩中所說的,正是陜西有著數百年歷史的咸陽茯茶。
如何依托歷史文化助推品牌發展?是作為政協委員的胡歆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問題。“講好歷史文化故事,是企業歷久彌新的魅力和價值所在。”胡歆認為,傳承好企業文化要從品牌和歷史的角度,挖掘背后的歷史價值、人文內涵,講好品牌文化、講好傳承故事,才能獲取消費者持久的關注和持續的生命力。
通過什么形式講好歷史故事?胡歆表示,帶有歷史元素的聯名就會使品牌更加年輕化和豐富化。涇渭茯茶相繼推出的“唐妞駕到”和“秦禮茯”等文創產品就以文化為魂、以健康為美,獨特的包裝吸引了一大批游客。
繼承是對歷史的尊重,創新是對歷史的延續。2022年“咸陽茯茶制作技藝”作為“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的聯合申報項目之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是繼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之后的陜西第4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為弘揚茯茶文化,講好茯茶故事。胡歆建議,組織團隊開展絲路茯茶探訪活動,收集整理絲路沿線的茯茶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咸陽茯茶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壯大非遺技藝傳承人隊伍,形成國家級、省級、市級非遺傳承人梯隊,開展非遺文化展示和技藝傳承,實現非遺與文化、旅游、教育的融合發展。
“我們要繼續深挖陜西悠久的茶文化歷史,以文化自信作為基石,讓茯茶推廣更具生命力、更加深入人心。”胡歆說。
利用地形優勢 拉動產值銷量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茶區考察時指出,“因茶致富,因茶興業,把茶葉這個產業做好。”
胡歆介紹,陜南三市是陜西省茶樹的主要栽培區域,現有茶園約298萬畝,茶葉年產量約12萬噸,具有豐富的夏秋茶鮮葉資源。咸陽茯茶以較成熟的茶樹鮮葉為主要原料進行加工,不與綠茶生產爭奪鮮葉,可充分利用現有富余的優質茶葉資源,具有提升茶園綜合效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巨大潛力。茶產業也成為陜南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
為提升陜西省茶園的綜合利用效益,提高茶農收入,實現咸陽茯茶與陜南茶區聯動發展,胡歆建議,支持咸陽茯茶企業與陜南茶企、農民合作社開展合作,組織茶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到茶區開展黑毛茶加工技術培訓和宣傳,建立毛茶初制廠,建設黑毛茶清潔化生產線,提升黑毛茶生產技術水平,解決茶農生產質量不達標的問題。
同時建議,在黑毛茶主產區建立毛茶交易中心和配套的標準化倉儲陳化庫,并通過交易中心實施黑毛茶生產銷售的雙向補貼,一方面能鼓勵茶農積極參與黑毛茶生產,解決其銷售難,倉儲難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能降低茶企采購陜南原料成本,提高咸陽茯茶的產品競爭力。
目前,咸陽茯茶平均每年收購毛茶1500余噸,茶農增收3300多萬元,每1噸原料可生產加工830余公斤左右的茯茶。期間,涇渭茯茶通過技術幫扶、采購幫扶、勞力幫扶、用工幫扶、經濟幫扶等多種方式開展扶貧工作,為陜南地區的茶農提供了穩定、持久增加收益的途徑。
做好當代表達 科技賦能助力茶香飄向世界
隨著茯茶逐步實現產業化,傳承者開始探索傳統技藝如何更好地與現代工藝相結合,以滿足市場多樣化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
“傳承古老制作技藝,絕不意味著在生產方式上拒絕現代技術,用當代的表達形式去傳承歷史,才是我們肩上最大的責任。”胡歆說,如今,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和檢測手段,讓制茶全過程實現精準調控。
在咸陽茯茶數智工廠的廠房內,拼配生產線、豎向壓茶設備、智能控制發酵房等現代生產設備煥然一新,鱗次櫛比的橡木料倉散發著陣陣清香。智能豎向壓茶設備通過大數據分析制茶師傅的筑茶手法,運用智能控制的方式進行高精度模擬,并通過模塊化設計把傳統手筑茯茶工藝中的稱重、蒸茶、撥料、筑制、脫模等多道工序整合為一體,優化了傳統工藝,提高了產品品質。
近年來,咸陽茯茶圍繞茯茶的發酵技術、工藝裝備、產品創新等方面積極開展研究,解決了陜南黑毛茶加工關鍵技術、“發花”工藝質量控制、茯茶品質形成機理、茯茶產品單一等難題。也開發了“原料快速醇化”“調控發酵”等技術,有效解決了原料庫存周轉慢、流動資金占用多、產品品質不一等問題。
“制茶必須實現標準化,才能做出規模和品牌。”胡歆表示,歷史淵源和傳統工藝只是底蘊,運用現代食品工業的理念實現標準化、規模化、清潔化,全面聚焦產業形態系統更新,才是現代企業走出去的制勝之策。
“現如今,茶葉已不再只是茶葉,從絲綢之路上作為‘原料’出口的茶葉,已然成為中國智能制造的一種象征,在無數關中茶人的共同努力下,這片小小的茶葉將走的更遠,飄香世界。”胡歆說。(實習記者 王雅 記者 韓永國)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