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西安,金色的田野彌漫著豐收的喜悅。在閻良區武屯街道楊居村的小麥-玉米“噸半田”示范基地,一株株挺拔的玉米稈上掛滿了飽滿的玉米穗,迎風展示著這片土地上的豐收碩果。
“噸半田”示范引領 糧食產量創新高
在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的大力支持和陜西省玉米體系的精準指導下,西安連續三年實施“噸半田”示范創建,取得了顯著成效。今年,秋糧遭遇了少見的高溫干旱天氣,閻良區通過首次大面積應用滴灌增密保苗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積極示范新優抗病品種和抗逆增產關鍵技術,使小麥-玉米“噸半田”依然迎來豐收。
10月9日,省農業農村廳專家組對閻良區武屯街道楊居村500畝夏玉米高產核心示范田進行現場實收測產,平均畝產達到 905.7公斤,首次實現關中地區夏玉米畝產突破900公斤。結合6月6日該地塊實收測產小麥畝產761.97公斤,兩料畝產達到了 1667.67公斤,創造了全省500畝以上大面積連片小麥-玉米“噸半田”兩料單產的新紀錄,且在同一塊地連續三年實現“噸半田”。
據西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負責人趙科剛介紹,西安市按照《陜西省農業農村廳辦公室關于印發<2024年省級產業技術體系糧油生產示范鎮村建設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制定了《2024年市級產業技術體系糧食生產示范村(田)建設工作方案》。在閻良區武屯街辦楊居村建設小麥-玉米“噸半村”1個,面積500畝;在閻良區關山街辦光明村、臨潼區油槐街辦南楊村、臨潼區新市街辦郭橋村、鄠邑區甘河街辦丁村、高陵區鹿苑街辦北樊村、高陵區鹿苑街辦馬家村、周至縣尚村鎮晉水社區小水屯村、西咸新區窯店街辦三義村建設小麥-玉米“噸半田”各1個,每個面積100畝。
在“噸半田”建設過程中,西安市堅持行政推動、行業指導、技術支撐、大戶引領、散戶跟進“五策”并舉,通過良田、良種、良技、良機、良制“五良”協同,研發和集成先進適用技術。各級農技部門圍繞增密度提穗數、提粒重和穩粒數的“兩提一穩”增產方略,積極示范耐密多抗新品種、“5335”播種、玉米增密水肥精準調控、病蟲草害綠色防控和“一噴多促”增粒增重等關鍵技術。特別是滴灌增密保苗水肥高效利用技術的應用,有效應對了苗期和灌漿期的高溫干旱等不利條件,為糧食高產奠定了堅實基礎。
“噸半田”持續推進 助力農業現代化
今年秋糧種植過程中,高陵區鹿苑街道北樊村村民老張在農技人員的指導下,首次采用了“噸半田”的先進種植技術。“以前種地都憑經驗,現在有了專業的指導,心里踏實多了。”今年“三秋”期間,老張望著自家收獲的玉米,喜悅之情溢于言表。通過采用耐密宜機收新品種、單粒精量播種以及科學的水肥管理,老張的玉米地今年迎來了大豐收。
“噸半田”不僅是糧食高產的示范,更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據西安市農業農村局科技與種業處負責人楚炳峰介紹,下一步,西安市將繼續加大對“噸半田”的支持力度,不斷挖掘潛力,強化協作攻關,合理優化配置資源,進一步集成優化提升“噸半田”生產技術模式。
一方面,加強組織領導,由市農業農村局科教處牽頭成立工作領導小組,統一謀劃、部署,跟蹤管理,檢查指導,確保“噸半田”建設工作順利進行。強化技術支撐,組建市、區縣農技推廣專家組成的技術專家組,在關鍵農時季節開展巡回指導和培訓,及時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夯實工作責任,建立健全調度機制,各區縣農技中心(站)分別牽頭建立小麥-玉米“噸半村(田)”,確保責任到人到事。
另一方面,推進技術模式熟化,完善項目實施檔案,做好項目資金支持。在不同區縣建立“噸半田”生產基地,實現連點成線擴面,帶動高產關鍵技術的大面積熟化與高效集成,推動西安“噸半田”高產技術的持續進步和升級。同時,加大對農民的技術培訓和指導力度,讓更多的農民掌握“噸半田”技術,提高糧食產量和收入,為鄉村振興注入新動力。
未來,西安的“噸半田”將持續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不斷貢獻力量。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推廣,西安的田野必將綻放更多生機,糧食豐收的畫卷也將持續增添新的絢麗色彩。(文/圖 記者 駱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