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康鐵路是連接關中與陜南的交通要道,沿線山勢高峻、地形復雜。山上孤石、活石、探頭危石及剝落體病害較多,給山下通過的列車帶來安全隱患。春運期間,列車開行密度加大,鐵路橋隧工要在管轄線路內的大山、危石之間來回奔走。他們翻山越嶺,攀巖走壁,搜山掃石,排危除險,確保列車行車安全。
1月16日8時30分,在位于西康鐵路營鎮站至柞水站上行K106+178米的“歇氣坪”山頭上,中國鐵路西安局集團有限公司安康工務段柞水橋隧車間檢查工區的6名橋隧工正在緊張地進行“掃山”作業。
歇氣坪,因地勢險峻,被當地人戲稱為“猴子來了也要歇口氣的地方”。上山前需要“全副武裝”。職工們頭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繩、腳穿登山鞋、手握鋼制釬,在半山腰艱難攀爬,仔細搜索松動巖石。
“咱們分成兩隊,兩人跟我走小路,看看有沒有新增危石。另外三人一組繞遠走檢查道,對比危石數據,更新信息、刷新標志。”工長陳建勛一邊攀爬,一邊大聲指揮。記者了解后才知道,這位在工友眼里“搜山掃石”的行家,其實才剛滿30歲。
“我這邊發現一塊危石,快把柴刀和油漆幫我拿過來。”經驗老到的陳建勛很快在荊棘林中發現一處危石。他靈活穿越,用隨身攜帶的柴刀,砍出一條小道抵達危石位置。“尺寸1×0.5×0.8米,這塊應該是受到根劈作用,從上面這塊母巖上脫落下來的,下方未懸空,可納入危石庫進行處理”。說話間,他快速將這個危石的位置、狀態、特征變化等數據,快速記錄在本子上。
“就像‘打卡’一樣,我們會給每處危石進行編號,建檔管理。通過目測、敲擊、辨音、探查等手段,有效判斷石頭狀態。隨后再將危險系數大的危石及時進行破石處理。遇到大的難處理的危石,記錄標記后再通知專業破石隊及時進行破解。”陳建勛將危石記錄在冊后,又及時使用紅色油漆在面前的危石上噴上編號和檢查日期。他解釋道:“下次再來檢查,就會對這塊石頭進行比對。看看病害有沒有變化,如果有變化就會進行進一步處理。”
顯而易見,搜山掃石不是個容易活兒,這個崗位對職工的考驗是全方位的,需要膽大、心細、經驗足。陳建勛說,不少新入職的年輕人,初干這個崗位,首要克服的就是恐懼心態。
班組內“00”后青工孫敬峰對首次上山的經歷記憶深刻。他告訴記者,自己第一次上山時,因為內心恐懼不敢往山下看,當時感覺雙腿也不聽使喚。如今,經過1年多的鍛煉,孫敬峰在掃山作業時已然面不改色,腳下也如履平地。
記者了解到,巡查工作一年到頭不間斷。因為頻次高,橋隧工們對山上的道路和每一塊石頭都了如指掌。石頭的細微變化、危險程度是否加深,大家都會清楚記錄。
“這是這個山上最后一塊危石了,我來檢查吧!”孫敬峰打開身上的作業包,熟練地掏出尺子,對之前標記好的觀測點進行測量,看看裂縫與相比上次有沒有進一步加深……
13時20分,當日的“掃山”任務完畢,此時距離他們上山已經將近5個小時。1月的秦巴山區,氣溫已降至零度以下,他們卻個個汗流浹背。幾人圍坐在一起,掏出包里的面包、饅頭,喝點水補充體力,準備返回班組。而此時的山腳下,滿載旅客的C222次“復興號”動集動車組呼嘯而過。
(文/圖 首席記者 梁璠 通訊員 張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