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可以賣啦!”近日,在西安市長安區杜曲街道西樊村,隨著養殖戶李戰武的一聲呼喊,智能漁業大棚里瞬間熱鬧起來,前來收購的商戶代表們目光專注,在養殖池塘里開始挑選……
1月19日,記者從市水產工作站獲悉,我市近年來大力發展漁業新技術,養殖品種的產量、品質實現了快速提升。2021年,我市第一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陸基圓桶+池塘”耦合式養殖開始起步;隨后兩年,第二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純室內)迅猛發展;2024年,第三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智慧漁業)開始起步,實現了迭代發展……
如今,長安區通過打造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和“茶、菜、魚、果”立體共生的智能漁業體系,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和群眾就業。記者走進西樊村,一座座智能漁業大棚呈現在眼前,據了解,它們可有效提升水產養殖管理過程中的自動化程度,增強養殖池塘的自凈化能力。
記者在東大特種漁場采訪時了解到,這座漁場占地面積約86畝,養殖池塘水面面積約70畝。除了鯽魚、草魚、鱸魚等常見魚種養殖外,漁場還引進了淡水白鯊的人工孵化培育技術,市民游客可體驗垂釣、餐飲等多種服務。漁場通過延伸產業鏈條,年培育各種魚苗近300萬尾,商品魚50多噸,全年生產總值300多萬元。
隨著智慧漁業的發展,我市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品種技術快速熟化,發展勢頭強勁,2024年新增養殖水體近6000立方米,產量增加近600噸,發展速度和設施化程度在全省領先。
智慧漁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僅讓群眾的腰包鼓了起來,也讓鄉村振興有了更堅實的產業支撐。受訪群眾紛紛表示,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不僅收入穩定,還能照顧家人,幸福感十足!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漁業等特色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市實現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提供了堅實支撐——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越打越牢。今后,我市將繼續加大對智慧漁業發展的投入和支持,讓更多的村莊和群眾受益,繪就一幅更加美好的鄉村振興畫卷。
(記者 駱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