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在陜西重型汽車有限公司實驗室里,王文毅帶領團隊工作人員正在研發“新能源重型商用車智能熱管理系統”。
兩年前,王文毅還在萬里之外的美國,吸引他走進陜汽的,正是西安“校招共用”的引才新模式。“2024年,陜汽新能源商用車訂單突破1萬輛,市場占有率穩步增長,這些數字背后也有我和團隊的一點點貢獻。看著集團越來越好,也令我對未來在西安的發展充滿信心。”王文毅說。
首位“校招共用”人才走進陜汽
王文毅曾留學美國,是德克薩斯大學達拉斯分校機械工程專業博士,后進入美國中佛羅里達大學擔任博士后,主要從事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及其智能控制方向的研究。
這樣一位高層次人才,是高校和企業都迫切需求的。兩方都爭搶的人才,能不能共用共享呢?
2023年以來,西安在西交大、西工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水平大學密集的西部創新港建設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示范區,出臺《支持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若干措施》等專項配套政策,積極探索“校招共用”“校招企用”引才新模式,為高校院所加強基礎研究和企業科技創新提供政策供給。
“這項政策就是為了抓住‘人才’這個生產力生成中最活躍、最具決定意義的能動主體,創新推動‘共享’人才,引導緊缺人才向重點區域、重點行業、重點企業流動集聚,打破學科壁壘、領域隔閡等限制,實現靶向引才、以產引才,全面優化創新創業的‘雨林生態’,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說。
王文毅就是政策出臺后,西安引進的首位“校招共用”人才。
入職西安交大后,他便前往陜汽集團駐企工作,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帶領企業團隊進行新能源汽車熱管理方向的創新研究,攻克技術難點,提升產品競爭力。
校招共用能解決啥問題?“企業要想更快發展,經常需要借助高??蒲袌F隊的支持。但以前常規的項目制合作模式會因為校企雙方對創新研究的導向不同,可能導致高校的研究成果難以在企業有效落地。”王文毅說。
現在,王文毅一年有一多半的時間都在企業辦公,對企業“痛點”清晰明了。“在陜汽這一年多的時間里,我帶領技術團隊制定企業新能源重型商用車熱管理方向的發展路線,攻克技術難題,并利用企業的平臺優勢及試驗資源積極開展下一代產品的預研工作。”
2025年,王文毅和團隊正在做的“開先河”之事,就是積極響應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的發展要求,研發基于自然工質的下一代智能整車熱管理系統。在降低電耗、提升續航里程的同時,進一步關注綠色環保以及智能化的發展方向,該研究預計在2026年年底實現‘上車’應用。”王文毅說。
目前,像王文毅這樣的“共享”人才,在西安越來越多。我市設立了動態規模100名的“人才池”,建立人才池、資金池、項目池及“三池”對接機制,支持駐市重點產業鏈企業、骨干企業等聯合交大引進海內外優秀人才,助力企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成果轉化。
首支人才基金 助力人才“有智有財”
如何解決人才創新創業初期面臨的研發創新投入高、項目發展融資難、企業引才留才難等瓶頸?
西安創造性地設立西北地區首支人才發展基金(以下簡稱“人才基金”),走出一條“以投促才、以才促產、以產興城”的新路徑。
位于高新區的西安星源博銳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就是人才基金的受益企業。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迅速崛起,充電樁配套設施同樣進入了發展“快車道”,星源博銳專注于研發充電樁的“心臟”——充電模塊這一新能源汽車充放電儲能核心電力電子產品。
公司2022年7月成立,發展不到半年時間便首輪融資1.3億元,這一“成績”,牽動了西安人才發展基金受托管理機構西安財金基金公司的目光。
“職業敏感讓我覺得這家快速發展的科技型企業非常值得被關注。一是它的創始人茹永剛,過去20多年先后在華為技術、艾默生網絡能源、特來電等行業知名公司,歷任開發經理、技術總監、首席科學家等職務,是典型的技術型人才創業公司,很有可能后續發展會需要基金的幫扶。二是目前西安大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鏈,如果幫助該企業在西安很好發展壯大,將有機會帶動一批上下游企業落戶西安,聚鏈成勢。”人才基金相關負責人說。
很快,他便想方設法聯系上企業,主動服務,為企業宣傳西安人才政策及創投活動信息。自此,人才基金就給星源博銳匹配了一對一“服務專員”。
從50位行業頂尖人才,發展到100多人的技術人才團隊,公司以西安為總部,成立了重慶和深圳研發中心,并與富士康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拓海外新能源市場。短短兩年,星源博銳已申請專利超過105件,也成長為國內頭部新能源汽車充電核心模塊提供商。
現代企業的發展離不開核心團隊的長期穩定,為了讓核心和骨干員工踏實留在企業,公司實行了內部股權激勵政策,讓核心骨干員工可以分享公司的發展成果。 “聽了茹總的想法,我們協助企業制定激勵方案,2024年5月,西安市人才發展基金通過全國首創的創新人才股權激勵方式,直接支持企業技術骨干101.3萬元,這是人才基金首次將資金下沉到員工層面,解決了核心技術人員的實繳資金壓力,人才基金對人才的留培作用進一步凸顯。”人才基金相關負責人說。
銷售額的快速提升,讓企業在出貨量快速增加的過程中,遇到了缺乏周轉資金的難題。企業有困境,人才基金再次“出手相助”。2024年6月,人才基金將企業推薦給西安財金擔保公司,通過該公司在省內首創的“財金人才擔2.0”投擔聯動金融產品,以“見投即保”方式再次為企業提供666萬元的資金支持,緩解了企業產能壓力,解決了最棘手的交付問題。“星源博銳這樣的技術型人才創業公司能成長壯大,真離不開人才基金的巨大支持。”茹永剛滿懷謝意地說。
一路走來,西安市政府對星源博銳關懷備至。2024年,公司創始人獲得西安英才計劃領軍人才創業項目資助金100萬元,并被確認為西安市“地方級領軍人才”,公司17位核心人員獲評高新區硬科技人才;同時該企業也成為西安市兩化融合貫標試點企業,并于2024年順利獲得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稱號。
為助力西安高質量發展,星源博銳也協助西咸新區、高新區招引其上下游企業落戶西安,完善西安新能源產業鏈的同時,為西安招引來更多人才。
“今年我們會加大海外市場拓展力度,不斷擴大東南亞和歐洲市場份額,力爭海外市場生產總值占公司全年產值20%。同時,還會繼續深耕工商業儲能這一新的業務方向,確保2025年產值實現翻番增長。”茹永剛說。
通過人才基金助力,人才資源很好地轉化為了產業發展動能的生動案例在西安還有許多。
自2023年3月正式運行以來,人才基金投資決策人才項目43個,累計投資決策金額2.42億元,實際投放1.82億元,帶動項目投資總額98.14億元,資金放大40.6倍,總投資直接支持各級各類高層次人才91人,人才創新創造新動能得到有效激活。
構建“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
校招共用、人才基金,只是西安創新科技人才培育系列舉措中的兩處亮點。
近年來,西安錨定創新立市戰略,圍繞科技成果轉化種子期、孵化期及科創企業初創期、成長期等不同階段需求,構建起“全生命周期”人才服務體系,助推科技成果就地轉化。
為孕育人才創新創業“種子”,西安在全市建設了百余個人才交流活動中心,千余個人才服務驛站,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在這里激蕩思想、碰撞火花,助推產生更多從“0”到“1”的新成果、新思想。
為推動創新成果與產業需求的“雙向奔赴”,西安以“秦創原梧桐科轉行動”為抓手,為高校、科研院所優質創新成果和企業需求牽線搭橋,將創新創意“種子”孵化為科創企業,推動從“1”到“10”的成果轉化。目前已挖掘高??萍汲晒?83項,孵化科技企業41家,促成科技成果轉化230項(交易金額5744.58萬元),培訓技術經理人3469人。
人才基金以金融鏈創新打通了資金鏈堵點,助力人才項目“枝繁葉茂”。通過基金杠桿作用,助力初創企業做大做強,形成盈利能力,支持從“10”到“100”的科技成果產業化。
西安市人才協會的成立,搭建起政校院企信息共通、資源共享、技術共創的交流服務平臺,為行業發展建立專業智庫,促成項目共研、投資對接,服務企業增能、產業裂變,實現從“100”到“100萬”的產業倍增壯大。
優質服務還融入人才創新創業的各環節。在西安,各類人才可以在交通出行、住房安居、子女入學、醫療健康等方面享受全方位“無憂”服務。“城市HR”西安人才集團在海外建立人才工作站15個,為我市科創企業面向全球獵聘高端人才,目前已吸引集聚優秀青年人才近10萬人,解決人才干事創業的后顧之憂,使人才全身心投入創新創業,為實現從“100萬”到“N”的轉變持續積蓄力量。
古都西安,創新潮涌。人才鏈、創新鏈、產業鏈相互交織,強大的人才引擎仍在源源不斷為中國式現代化西安實踐注入澎湃動能。
(記者 拓玲)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