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陳靜
從2019年5月至今,長安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達會廣扎根高海拔阿里地區,憑借科技力量示范推廣大棚草莓、菠菜、甘藍等果蔬種植,用“延期三次”的抉擇兌現“成果不帶走,技術扎下根”的承諾。他說:“黨員的責任就是扎根土地,解決問題。”
2019年5月,陜西省第六批短期援藏干部達會廣踏上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初入阿里,他發現在雪域高原上蔬菜水果是“奢侈品”,一直從事草莓種植技術推廣工作的他決定嘗試進行大棚草莓種植。面對高寒缺氧的挑戰,8月底他試種高原大棚草莓,在原定11月返程之際迎來開花關鍵期。為守護實驗成果,他毅然申請延期。之后,他因放不下這里又兩次自愿按下“續費鍵”,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田間生產力,持續堅守,至今已五年多。
在阿里地區,草莓種植曾面臨諸多難題:土壤偏堿、大棚設計不規范、農資稀缺,且紫外線強烈。一直從事草莓種植技術推廣工作的達會廣迎難而上,從檢測土壤入手,鉆研施肥標準,針對高海拔蜜蜂難成活的情況探尋替代授粉法。鑒于強堿性土壤特質,他摸索出以平衡配方水溶肥為主、偏氮肥的施肥策略,經反復試驗,成功篩選出越秀、寧豐、妙香七號等畸形果率低的草莓品種。達會廣表示,示范成果顯著,引得群眾紛紛效仿種植。“如今,當地大棚租賃價格從每平方米 7 元漲至 8.4 元,草莓產業發展呈良好態勢。”與此同時,達會廣憑借在長安區深耕農業攢下的經驗與巧思,開啟果蔬種植探索之路,解決了當地果蔬匱乏的問題,讓農牧民餐桌繽紛多彩。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達會廣深諳這個道理。他舉辦田間授課、技術觀摩等培訓會 17 次,培訓基層農技干部及農牧民 800 余人。在他的悉心指導下,50 余名技術骨干茁壯成長,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新生力量。他還筆耕不輟,撰寫 4 篇科技論文,將實踐經驗轉化為理論知識,為更多人提供參考。
不僅如此,達會廣還心系駐地邊防部隊,為戰士們的種植基地開展 14 期講座,分享種植知識。在他的幫助下,駐阿部隊優質果蔬自產水平和保障能力大幅提高,戰士們能吃上更新鮮、多樣的蔬菜,體能訓練也更有勁頭。無論白天多忙多累,只要有戰士和牧民咨詢農業技術服務,他總會第一時間解答大家的問題。
在他的努力下,當地設施栽培品類日益豐富,草莓種植更是填補了當地空白,從無到有、落地生根,如今平均畝產穩定在 2000 斤左右。按當地市場行情估算,每畝草莓種植帶來的收入高達 8 萬元,不僅為種植戶帶來了豐厚回報,更帶動了區域經濟增長,使得當地人均年增收逾 3 萬元。甘藍從單茬不足1萬斤,到超過1.2萬斤,產量提升 20%。他也因此先后被阿里地區農業農村局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榮獲阿里地區“五一勞動獎章”、陜西省優秀援藏干部等多項榮譽稱號。
“看著一顆顆草莓從幼苗長成飽滿的果實,種植戶臉上洋溢的笑容,咱 5 年多時間也不算白來。”3 月 4 日,返回內地不久的達會廣告訴記者,他早已將阿里視作第二故鄉。到今年 7 月援藏工作正式收官,他還將全力搭建西安與阿里之間的堅實橋梁,將阿里特色蔬菜引入西安,讓更多人品嘗到高原饋贈的同時,也為阿里種植戶拓寬增收渠道,為兩地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生機與活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