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羽佳
4月的陜南,茶樹蔥郁、綠意盎然。行走茶園間,淡淡的茶香沁人心脾。
4月8日至9日,韓國、柬埔寨、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館負責人和香港特區政府駐陜聯絡處負責人一同走進寧強縣,在茶園品茶,到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了解非遺技藝,挖掘合作潛力。
史書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寧強縣就已經開始種植茶樹。如今,寧強縣茶園總面積18.11萬畝,茶產業有力推動富民強縣。寧強縣榮獲“中國名茶之鄉”“全國十大魅力茶鄉”“全國重點產茶縣域”“全國茶業高質量發展縣域”等多個國家級稱號。
茶是承載歷史和文化的“中國名片”。“中韓是永遠的鄰居,互為重要合作伙伴,擁有廣泛共同利益。在促進茶產業交流方面,我將盡最大努力。希望兩國在經濟、貿易、投資等方面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寧強縣茶園里,韓國駐西安總領事館總領事洪淳昌先后品嘗了綠茶、紅茶、茶花茶。他說:“來到中國后,我喝到更多品種的茶,每一種茶都有獨特的口感。”
品茗賞景后,韓國、柬埔寨、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館負責人,香港特區政府駐陜聯絡處負責人,和當地學生共同種下茶樹。省社會組織國際交流促進會副會長李安軍說:“漢中是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在漢中種下合作之樹、希望之樹、友誼之樹,寓意各方友誼歷久彌堅、合作更加深入。”
“這是一次大開眼界的經歷。”馬來西亞駐西安總領事館總領事林雲亮這樣形容寧強之旅。這里的茶園,讓他對漢中的茶葉有了更多了解。他說:“剛剛種下的樹,象征兩國持久友好的關系。希望更多中國和馬來西亞的公司不斷開拓市場,相信漢中茶葉能銷售得更遠。”
殺青溫度穩定、揉捻力度適中、回潮的溫度和濕度也得到了精細控制……在寧強縣千山茶業有限公司的茶廠里,機械化生產過程高效有序。從鮮葉到包裝好的新茶,生產過程只需3天至4天。
看著眼前熱火朝天的加工場景,香港特區政府駐陜聯絡處主任馬志明說:“關于茶葉,陜西有很多故事。比如漢陽陵出土的茶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茶葉,再比如漢中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茶產業生產基地,晝夜溫差大,生產的茶葉味濃耐泡。陜茶可以利用香港在人才、服務業、對外開放等方面的優勢,進一步開拓國際市場。”
寧強縣原名寧羌,取“羌地永寧”之意。“羌族是一個向外輸血的民族,很多民族都流淌著羌族的血液。”在寧強縣的羌族文化博物館內,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的這句話被突出標注,引起香港特區政府駐陜聯絡處副主任楊詩詩的注意。從農具、服飾到風俗習慣,楊詩詩看得認真、聽得仔細。
一幅幅精美的羌繡手工作品、現代化的羌繡文創產品生產工藝,展現了當地人對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在這里,羌族的風土人情得到很好的保留,我感受到國家對各民族傳統和文化的保護。”楊詩詩在參觀羌繡非遺文化產業園后說,“希望羌族文化能走向世界,更好地展示我們多民族國家的文化融合與文化自信。”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