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方紅一號”的搖籃到商業航天的弄潮兒,西安正以全產業鏈的硬核實力,悄然改寫中國航天版圖。這座被稱作“中國航天動力之鄉”的城市,已不僅是國家航天事業的“大后方”,更成為商業航天創新裂變的“風暴眼”。
截至2024年6月,企查查大數據研究院數據顯示,西安已聚集3987家商業航天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形成全國最完整的航天產業生態圈,成為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核心策源地。
全鏈布局:從火箭轟鳴到衛星織網
西安的商業航天版圖,是一部“從零到一”的拓荒史。作為全國唯一以航天產業為特色的國家級經開區,西安航天基地集聚多家“國家隊”和商業航天企業,形成了“火箭發動機—衛星制造—測運控—數據應用”的全鏈條閉環。
銀河航天打造國內首款柔性太陽翼衛星“靈犀03星”,以平板堆疊構型實現低成本批量發射;中科西光航天構建起全球首個高光譜遙感星座,其“西光壹號”系列衛星可“透視”地表物質光譜,精準服務于農林、環保等領域。藍箭航天朱雀二號火箭,以液氧甲烷動力叩開可重復使用火箭的大門,讓“太空出租車”從科幻走入現實。
“這里能找到商業航天的所有拼圖。”一位航天工程師感慨。從火箭的“心臟”——液體發動機,到衛星的“眼睛”——高光譜載荷,西安企業正以“螞蟻雄兵”之勢,填補國內空白,重塑產業生態。
技術破壁:小衛星撬動大未來
在西安,衛星不僅是“大國重器”,更是“民生利器”。2024年11月,中科西光自主研發的“鵲華一號”騰空而起,這顆僅75公斤的衛星,以25米分辨率精準鎖定甲烷泄漏點,成為全球首顆點源監測商業衛星。它如同太空中的“環保衛士”,讓隱形溫室氣體無處遁形。
技術的鋒芒不止于此。天回航天“巧龍一號”發動機,以簡化50%零件的極致設計,破解商業火箭低成本量產難題;寰宇衛星構建起覆蓋全國的測控“鐵三角”,10天內完成3次“一箭四星”組網任務,讓“牧星人”從容應對太空“堵車”。就連應急救援也有西安身影——航天宏圖的“女媧星座”曾在洞庭湖潰堤時,5小時內生成災情三維地圖,為生命救援爭分奪秒。
“我們要讓衛星從‘高高在上’變得‘觸手可及’。”中科西光董事長秦靜的愿景,正通過技術普惠照進現實。到2027年,陜西計劃累計建設商業航天領域科技創新和公共服務平臺20個,申請專利500個,硬科技底色將愈發鮮亮。
生態賦能:星空下的產業共同體
西安的商業航天發展,離不開“雨林式”生態的滋養。秦創原臨空產業聚集區如同創新引擎,將科研院所的“實驗室成果”轉化為企業的“生產線爆款”。中科西光從簽約到首星發射僅用5個月,跑出了商業航天領域的“西安速度”;銀河航天引入本土供應鏈,引入多家非航天企業跨界轉型,織就開放式產業網絡。
政策更似春風化雨。陜西出臺千億級商業航天行動計劃,構建“西安核心+寶雞銅川兩翼”的產業矩陣;空港新城與中科西光打造衛星總裝基地,預計實現158顆衛星在軌星座建設,讓“西安造”覆蓋全球。
“這里既有‘國家隊’定盤壓艙,又有民企敢闖敢試。”多位西安商業航天企業負責人形容道。當航天六院發布商業火箭發動機、當星際榮耀研發可回收火箭,西安的商業航天已不僅是產業競賽,更是一場國家戰略與市場活力的交響。
文/記者 劉驍華 圖/受訪者提供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