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新聞網訊 當千年面花遇上現代設計,當古老陶藝碰撞材料科學,一場科技與文化交融的創意實踐正在西京學院悄然展開。近日,依托西京學院建成的陜西省公眾科學素質與文創產業發展研究中心聯合多家非遺研究基地,以“科技+非遺”的創新模式,推動傳統文化煥發新生機。
面花歷史悠久,承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是陜西人民智慧的結晶。在面花非遺基地里,面花藝人孫學義現場展示技藝,他手法嫻熟,師生們目不轉睛地觀察著,用心記錄著面團如何通過揉、捏、剪、染變身栩栩如生的“花鳥魚蟲”。“科技不是替代手藝,而是讓老手藝走得更遠。”帶隊教師劉靜教授表示。參與調研的設計專業研究生段進軒感慨道:“這次調研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全新的認識,返校后我會嘗試用色彩分析軟件研究傳統配色體系,把現代設計元素與面花藝術相結合,讓面花這朵傳統藝術之花,在新時代開得更加紅紅火火!”
為了將科技知識普及到千家萬戶,中心組建了師生科普志愿服務宣傳小隊,深入周邊社區開展專項科普活動。活動現場,志愿者們通過現場講解、互動體驗、趣味實驗等多種形式,向社區居民普及了智能家居設計原理、環保材料在生活中的應用等貼近日常生活的科技知識。
“您知道窗簾自動開關靠的是光敏傳感器嗎?”在西安市西儀社區,科普志愿服務小隊用透明電路板演示智能家居原理,居民們被這些新奇的知識所吸引,紛紛圍攏過來。一位大爺好奇地詢問智能家居的使用方法,志愿者耐心地為他講解,還現場演示了操作方法。小朋友們對趣味實驗和手工制作特別感興趣,也積極參與進來。志愿者一邊給孩子們普及相關知識,一邊教他們如何利用生活中的廢舊物品進行創作,做出手工課堂作品。居民們表示,這種活動讓自己對現代科技有了更直觀的認識,科技確確實實就在我們身邊。“讓科普像逛集市一樣有趣,把抽象原理轉化為可觸摸的體驗,這樣大家才更愿意主動來了解”。志愿者產品設計專業陳杰同學表示。
“釉色變化其實是氧化鐵在高溫下的化學反應。”陶藝實踐課上,陶藝專業老師劉紀壘邊拉坯邊講解“選土、制坯、施釉、燒制”背后的科學原理。學生們在體驗傳統工藝的同時,還嘗試利用3D打印技術制作陶坯。“科技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老祖宗的智慧。”參與學生美術專業蘇慧珍同學感慨道。目前,中心正與材料實驗室合作,研究如何推動非遺技藝的實用性創新。
中心主任臧衛軍教授介紹,下一步,中心將依托科研平臺,重點推進非遺數字化保護與活態傳承研究,通過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工藝,構建“科技+非遺”融合發展新模式,以智能化手段促進非遺創新性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打造文化傳承的“陜西樣本”。(范光 尚磊)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