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下30℃的黑龍江畔,年逾七旬的赫哲族老人尤文鳳,用指尖輕輕劃過柔韌的魚皮衣紋路,再用魚皮針線細細地縫制著一件新衣。
赫哲族的魚皮制作技藝已有上千年歷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在江邊的人們,也逐漸脫下了工序繁復、成本高昂的魚皮衣。傳承人老去、魚皮制品創意受限、市場需求匱乏,如何讓這項古老的技藝重新煥發朝氣與活力,是一個現實難題。
2024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聯合富德生命人壽,攜手同江市政府發起“尋找非遺傳承人”公益行動,通過技藝培訓、設計賦能等,讓古老漁歌在新時代再次唱響。近日發布的《尋找非遺傳承人》微電影,將赫哲族魚皮技藝的歷史內涵與這場公益活動的生動場景捕捉記錄,讓非遺的獨特魅力從時間深處“走出”。
油燈下的堅守:傳承的初心與困境
“這件衣服做完了,挺好。”尤文鳳輕輕摩挲著手中的魚皮衣,眼神中滿是欣慰。尤文鳳是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唯一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而這門技藝,與她相伴了一生。
“魚皮要選霜降后的大馬哈魚,晾干后用木槌捶打三百六十下……”昏黃的油燈下,母親尤翠玉先是給幼小的尤文鳳講述赫哲族古老的民間故事,尤文鳳聽得入迷,母親便趁機拿起針線,開始教她縫制魚皮衣。
當時,掌握技藝的手工藝人已銳減至個位數。尤文鳳的母親心里很清楚,這門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技藝要是在自己這一代失傳了,那就真的后繼無人。于是,她懷揣著強烈的責任感教導尤文鳳。這份責任感,也成了尤文鳳堅守半個世紀的動力。
歲月匆匆,當年那個在油燈下聽故事學手藝的孩童,如今已年逾古稀。但面對手工藝隊伍中越來越少的年輕面孔,以及市場對魚皮制品需求的日益匱乏,尤文鳳更是理解了當年母親的心境,對這門技藝的傳承充滿憂慮。
設計大賽點燃創新火種:當千年非遺遇見“Z世代”
2024年,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基金會與富德生命人壽聯合發起“尋找非遺傳承人”公益項目,一場聚焦魚皮技藝的創新設計大賽旋即拉開帷幕,主辦方以賽事為平臺,致力于讓魚皮從“博物館藏品”變身“生活潮品”,給古老非遺的傳承發揚帶來新的希望。
“尋找非遺傳承人”是富德生命人壽“銀鶴計劃”公益活動的一部分,也是該公司“文化+公益”的有益探索。作為本次活動的公益支持單位,富德生命人壽一直以來積極踐行企業社會責任,其創新推出面向老年人群體開展的“銀鶴計劃”公益活動,即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積極響應和勇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舉措。
為了組織手工藝人更好地參賽,主辦方在線上線下開展了數場專題培訓。專家們分享著國內外非遺設計的精彩案例,講解客戶群體及市場需求分析方法,傳授自媒體平臺營銷策略。參與培訓的人們熱情高漲,思維的火花在交流中不斷碰撞。
“幫助大家用市場的方式來思考。在理念和思路上,讓我們茅塞頓開。”一名參加現場培訓的手工藝人表示。
“我們有魚皮手機殼產品嗎?”培訓老師的提問又啟發了眾人,大家開始紛紛思考魚皮制作技藝與現代生活的各種結合點。你一言我一語間,奇思妙想不斷涌現。
這場比賽吸引了全國180 名手工藝人、高校學生及專業設計師參加,遞交了超 220 件匠心之作。
黑龍江佳木斯大學學生蔣濤澤將魚皮與竹編兩大非遺結合,其創作的手提包兼具傳統紋樣與現代廓形;省級傳承人楊雙艷的《麒麟祥瑞》一舉摘得大賽桂冠:“麒麟寓意吉祥,受到很多消費者的喜愛。”
冰原上的文化長歌:傳統與現代的“雙向奔赴”
寒冬臘月,黑龍江畔被冰雪嚴嚴實實地包裹著,整個世界銀裝素裹。潔白的雪肆意地鋪展在大地,像是大自然精心繪制的畫卷,遠處連綿的山巒也戴上了厚厚的雪帽,與冰面融為一體,靜謐而莊重。
尤文鳳身著赫哲族的傳統服裝,獨自走在冰天雪地的江邊。老人望向遠方,輕輕哼唱著赫哲族搖籃曲,歌聲在空曠的冰面上悠悠回蕩,每一個音符都像是從靈魂深處跳躍而出。
這熟悉的旋律,仿佛有著穿越時空的魔力,帶著老人回到那段純真美好的童年時光。同樣是在這片江面上,陽光灑滿江水,波光粼粼。赫哲族的青壯年們駕駛著漁船,在江面上往來穿梭,撒下一張張希望的漁網。岸邊,女人們忙碌地處理著捕獲的魚,又將魚皮精心制作成一件件實用又美觀的衣物。孩子們圍繞在大人身邊嬉笑玩耍,清脆的笑聲在江面上此起彼伏……
尤文鳳相信,改變的是生活方式,不變的是赫哲族的文化根脈。這場跨越千年的傳承,也不再是“一個人的堅守”。企業的公益賦能、高校的創意注入、市場的活力反哺,讓魚皮技藝從“瀕危非遺”變為“鄉村振興新引擎”。當年輕人愿意為傳統買單,當老匠人能靠手藝致富,文化傳承就有了最堅實的根基。
江水不息、匠心不滅,魚皮技藝不會隨人的老去而消弭,而是在撣去風塵后,以年輕且嶄新的姿態,帶著冰原漁歌的韻律,在時代浪潮中續寫新的篇章。 (富德生命人壽陜西分公司供稿)
編輯: 意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