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全球最大的遺鷗繁殖地——紅堿淖迎來一年中的遺鷗孵化高峰,成群的遺鷗掠過水面。
5月22日,正值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參加“筑牢綠色防線,共繪美麗榆林”媒體采風活動的記者走進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目睹數萬巢遺鷗在修復后的湖心島上育雛的景象。
攝影愛好者徐東說:“今年回巢的鳥數量明顯增多。紅堿淖水草豐茂、資源豐富,為遺鷗營造了理想的棲息環境。每年春季,成千上萬只遺鷗在紅堿淖繁衍后代。”
經過保護區工作人員的努力,這片曾經荒蕪的沙地邊緣地帶成了鳥兒棲息的天堂,訴說著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
紅堿淖曾因生態惡化導致遺鷗數量驟減至2000巢,如今憑借全球70%的遺鷗種群占比成為榆林地區生態治理的樣板。那么,遺鷗為何“情定”紅堿淖?
“在生態保護實踐中,紅堿淖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通過與鄂爾多斯市進行協商,實施跨省區聯合補水保護舉措。2016年至今,鄂爾多斯市札薩克水庫向紅堿淖補水9次,總量達1260萬立方米,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問題。”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宣傳教育科科長郭小平說。
陜西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先后實施保護區濕地恢復、生態移民、養殖搬遷、草原修復和濕地治理等項目,連續多年開展湖心島人工修復工程,湖心島面積達6.7萬平方米;積極開展魚類增殖放流工作,累計人工繁育放流瓦氏雅羅魚210萬尾、鯽魚230萬尾,豐富了水生生物多樣性。
2022年,“紅堿淖濕地湖心島生境修復與遺鷗種群保護”案例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2023年,生態環境部對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成效進行現場評估,評估等級為優……
如今,紅堿淖遺鷗的生存狀況成為紅堿淖及周邊大漠高原生態環境質量的“晴雨表”。目前,有195種鳥類在此棲息翱翔,其中國家一級保護鳥類12種;周邊農牧民通過200個生態管護公益崗位實現年增收超300萬元,生態旅游收入年均增長15%,繪就了一幅“保護與發展雙贏”的和美畫卷。
濕地好不好,關鍵看水鳥。
榆林市無定河畔成為水鳥的天堂。蒼鷺、赤麻鴨、斑嘴鴨等數萬只候鳥把無定河濕地當作遷徙通道上的重要“驛站”,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賞。
2023年,由秦嶺大熊貓研究中心提供的20只朱鹮一路北上,“入住”無定河畔橫山朱鹮人工繁育和野化放飛試驗基地并進行繁育。
近年來,榆林不斷加大對無定河的治理力度,起草了《榆林市無定河全線綜合整治規劃》。《規劃》以安全、生態、景觀、文化、產業為5條主線,著力打造“一河兩岸筑安瀾,三帶四區興產業,六城九域美景觀,生態文化寫山川”總體格局,涉及五大類400項工程。
“通過一系列綜合治理措施,無定河水環境質量常年保持在Ⅱ類及以上,吸引了朱鹮安家落戶,從側面印證了無定河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榆林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艾先立說。(記者 馬騰)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