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洛南掛職的這段時間,我幾乎跑遍了這里的山山水水,這里的空氣、土地、農作物,在我眼里都是那么的親切可愛,我希望能用自己的雙手為這片土地的發展貢獻一份農技人的力量。”這是南京市江寧區掛職陜西洛南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陶蘇民寫在日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也是他帶著一份相隔千里的協作情誼支援洛南鄉村振興的生動寫照。
2024年7月,得知自己所在的江寧區農業農村局號召局系統干部報名赴陜西洛南縣開展工作交流,期限有短期的、半年以上的、一年以上的,陶蘇民毫不猶豫的報了一年以上的。單位同事好心勸他:“你都這么一大把年紀了,還去千里之外的陜西干嗎?”也有人擔心地說:“你又不是科班出身,去洛南也幫不上什么忙吧?”面對這些質疑,陶蘇民的內心不曾動搖,因為他相信,東西部協作是一項偉大的戰略工程,只要懷著一顆擔當奉獻的心,就一定能在洛南大有作為。當然,最終還是他愛人的理解和支持,給了他義無反顧的信心和決心。
考慮到自己是從部隊轉業后安置至農業農村局工作的,雖沒有專業技術特長,但也先后在人事、能源、科教、工會等多個崗位工作過,有一定的基層工作經歷和人力資源優勢,陶蘇民心里還是有些底氣的,更何況自己經歷過部隊熔爐鍛煉,黨性意識、大局意識、工作責任心都比較強,做好當地農產品推廣銷售、為寧洛兩地農業產業協作牽線搭橋這些工作他還是信心滿滿的。
初到洛南還沒幾天,洛南縣農業農村局的領導就安排相關人員和他對接,帶他去村舍街道、田間地頭開展調研摸底,在對洛南農業發展現狀全面了解的基礎上,陶蘇民很快形成了自己的工作思路,即:一是要讓洛南優質農產品多渠道進駐南京、江寧及長三角市場;二是尋求農業產業合作的可能,在南瓜北移、南稻北種的基礎上實現新的突破;三是持續提升農產品品質,唱響“洛味緣”農產品特色品牌。
要將洛南農產品對接南京、江寧市場,首先要摸清情況,陶蘇民和當地干部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調研了洛南的核桃、南瓜、番茄、黃花菜、草莓、奶牛、生豬養殖、冷水魚養殖、食用菌、大白菜等生產、加工企業和合作社、種養大戶20多家,走訪了全縣16個鎮辦的30多個行政村。密集的走訪調研,使他對全縣的農業產業布局、主要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情況有了基本了解,企業、合作社負責人的真實想法也有所知曉。經過與江寧區供銷合作社的多次商談,洛南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只要有需要,就可以隨時安排江寧相關企業進行對接。此外,江寧區還在區級機關食堂和供銷農貿中心專門設置了洛南農特產品銷售專館,先后多次組織開展洛南農產品社區團購,并在傳統節日前參加南京供銷大集活動。通過兩地農業和供銷合作社的對接,洛南的農產品進入江寧市場的渠道更加通暢了。
看到洛南的蔬菜種植企業大多還存在品種單一、銷售市場有限、缺乏品牌意識等狀況,陶蘇民心想,如果能引入江寧企業進行產業合作,發揮江寧科技賦能優勢,對于快速實現洛南農產品提檔升級、延長產業鏈條、提升產品附加值和增加農民收入,肯定是件很有意義的事。
帶著這個想法,他利用國慶假期回到江寧,向單位負責產業的同志傳遞了上述信息,經過精心比對篩選,最終將南京志清農產品專業合作社的高海拔冷涼地區夏季高溫芹菜苗繁育和草莓集約化育苗技術帶到洛南。目前該項目已試種成功,實現了草莓苗跨地繁育,助力南京草莓搶占頭茬市場。未來大面積實施后,還將有望降低農藥使用量60%,提高土地使用率,推動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帶動周邊村集體及農戶增收。
看著這些科技成果在洛南開花結果,陶蘇民的心里甜滋滋的,他覺得這就是他不遠千里來洛南的意義和價值所在,他還想把更多的江寧農業科技成果引進到洛南,讓洛南老百姓共享寧洛協作成果,攜手共赴鄉村振興之約。
在洛南工作的10個月時間,是陶蘇民對洛南由陌生到熟悉不斷適應的過程,也是他千方百計把智慧和力量轉化成助農實踐的過程,雖然平凡微小,但始終用心用情、無怨無悔。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展望未來的日子,陶蘇民將倍加珍惜來洛南工作學習的機會,把有限的時間奉獻給洛南的青山綠水間,把自己的滿腔熱忱奉獻給洛南的父老鄉親。(通訊員 廖娟)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