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郭軍
6月11日上午7時,西安市一家養老機構里,從陜西工運學院培訓結業的養老護理人員路梅換上工作服,走進馬芳玉老人的房間。路梅一邊為活動不便的老人穿衣服,一邊了解她的身體情況:“奶奶,昨晚睡得好嗎?今天身體感覺怎么樣?”
“沒有參加培訓前,面對失能老人,我手足無措,幫老人擦洗、翻身毫無章法,忙得像陀螺。老家的小姐妹本來也想干這行,看了半個小時,買張車票回家了。”路梅說,“參加培訓后,我不僅干起活來有條不紊,還能給老人做‘心理按摩’呢。”
近年來,老年人口快速增加,對養老行業服務質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力發展銀發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發展銀發經濟,首要任務是加強養老人才隊伍建設。“為更好匹配養老需求,有必要推動養老護理人才實現量的增長和質的提升。在加快擴大人才隊伍規模的同時,要持續推動從業人員從‘體力型’向‘技能型’轉變。”省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說。
省總工會針對困難職工家屬、農民工、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三類群體,探索養老護理科班化培養、產教融合等新模式,為養老服務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在陜西工運學院虛擬仿真實訓中心,一間間教室被布置成“模擬養老院”。在老師的引導下,學員分成小組,分別扮演護理員、老人、老人家屬等角色,模擬照護老人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商討解決方案。
“這些床位、器械1比1真實還原養老院環境,模擬情境也都是基于真實案例。”該學院相關負責人介紹,為了讓課程貼合實際,學校與合作單位共同開發課程內容,實現課堂和實際崗位的無縫銜接。一系列配套的專業實踐,讓學員在提升實操技能的同時,不斷加深職業認同感。
今年4月,2025年陜西工會養老護理人才專項培訓班第一期開班。在進行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等“硬功夫”標準化技能培養的同時,培訓班注重對溝通技巧、心理疏導、職業道德等“軟實力”的塑造,致力培養兼具專業技能與人文關懷精神的養老護理人才。
陜西工運學院培訓二部副主任段海禹說:“清潔身體、照顧飲食、穿脫衣物、照護排泄是服務老人的基礎操作。如果老人生病了,護理就要涉及體征觀測、用藥照護、風險應對、護理協助、感染防控等方面。所以,養老護理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醫療衛生知識和專業技能。”
理論課上,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老年慢性病照護、失智照護等方面的知識,變成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實操課上,從給老人喂飯、協助老人如廁,到幫助老人進行康復訓練,每一個環節,專業老師都會手把手指導學員。
“以前,我連給老人穿衣服都手忙腳亂。經過幾天的實操訓練,我已經能熟練完成護理操作。”學員聶魏說。
“通過培訓,我學到了很多專業的護理技能,比如為長期臥床老人翻身、幫助失能老人做身體清潔等。這些技能為我未來就業打下了基礎。”學員任靜說。
40名各級工會在檔困難職工家庭待就業成員參加了此次培訓。
“學員在完成培訓后可直接參加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合格者可獲得國家認可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段海禹說。
陜西職工幫扶服務中心、陜西工運學院與西安市總工會中順家政服務有限責任公司、渭南市博思特家政服務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企業+院校+工會”就業培訓新模式,充分發揮產教融合優勢,提高就業效率。培訓結束后,陜西職工幫扶服務中心對參加培訓的在檔困難職工家庭待就業成員進行了電話回訪。目前,在檔困難職工家庭待就業成員經過培訓后已就業20人。
多年來,省總工會通過專業培訓、就業扶持等一系列舉措,先后為養老護理行業輸送了2000多名高素質專業人才。許多學員在各類養老服務機構找到了工作,能力不斷提升,成為養老護理行業的中堅力量。
王林鳳在養老服務行業堅守多年,通過不斷參加培訓,熟練掌握了老人照護工作技能,成為一名優秀的養老護理員。“看到老人在我的照顧下生活得越來越好,我很有成就感。”王林鳳說。
《銀發經濟藍皮書:中國銀發經濟發展報告(2024)》顯示:中國當前的銀發經濟市場規模約為7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左右,預計到2035年,銀發經濟的市場規模有望增長至30萬億元,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上升至10%,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15.7%。從7萬億元到30萬億元,銀發經濟前景廣闊。
西安市總工會以西安市職工大學為主體,建成“培訓+競賽+實踐+就業”四位一體的康養職業技能培訓基地,為康養行業從業人員提升職業技能、擴展就業渠道搭建了平臺。2024年,西安市舉辦首屆康養行業職業技能競賽,吸引萬余人參加賽前培訓。
據統計,西安市總工會累計培訓康養學員2367人,為2300余人提供實習機會,為1000余人進行了就業推薦,幫助他們實現了職業轉型,成為康養行業的專業人才。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