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佳偉 通訊員 黨率航
“父母在世多孝順,粗茶淡飯也無妨,噓寒問暖常陪伴,莫等逝去搞排場……”6月8日,在洛南縣保安鎮文峪村,村民自編自排的快板節目《文明新風進文峪》吸引不少群眾觀看。村委會門口的公示欄上,紅色的“孝德善行榜”格外醒目。據了解,文峪村每季度都會通過村民推薦、小組評議、公開公示,推選出一批先進典型。
為了讓孝德文化融入群眾生活,保安鎮各村積極開展“到群眾中去——孝德故事進百村”文明實踐活動。
“以前,我覺得孝順老人是自家的事,現在不一樣了。”文峪村孝德典范劉進學笑著說,“村里評,大家選,還要去道德講堂講心得。誰被評上孝德典型了,臉上有光,心里也對孝道更看重。”
商洛市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當地優良民風,深入開展“禮、孝、儉、勤、信”移風易俗新民風建設,積極培育文明鄉風,持續優化社會風氣。
這場覆蓋城鄉的“文明革新”讓大操大辦、厚葬薄養等陳規舊俗逐漸退場,取而代之的是敬老愛幼、守望相助的傳統美德。
潛移默化易風俗
在文峪村,評選典型不是終點。
文峪村巧妙利用“鄉村大舞臺”,把評選出的榜樣和感人事跡編成快板書、小品和歌謠,用群眾熟悉的鄉音土語,把“厚養薄葬才是真孝順”“喜事新辦不攀比”等大道理講得明明白白。不知不覺,孝老愛親的理念扎了根,鋪張浪費、大操大辦的舊風氣被遏制住。
6月9日,記者來到商洛市商州區劉灣街道紫荊村。村口,“紫荊遺風·文明新貌”主題墻繪十分引人注目。
“移風易俗非一日之功,關鍵在‘潤物細無聲’的浸潤。”紫荊村黨支部書記辛宏濤介紹,“我們繪好宣傳‘風景線’,就是要讓文明理念融入生活點滴。”
紫荊村還開辦了實踐“微課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常態化開展“傳統美德講堂”,解讀《孝經》等經典文獻,結合現代家庭倫理案例,培育村民感恩之心與責任意識。
“經過兩年多的實踐,民風正了,鄉村美了,村里群眾負擔輕了。”辛宏濤說。
文明新風潤人心
商南縣過風樓鎮白玉溝村的文明禮堂如今是當地辦紅白事的專用場地。
“村民已經在這座禮堂舉辦了多場婚禮,沒有華麗的排場,只有樸素的布置和莊重的儀式,簡約又溫馨,比在酒店辦省錢省事,更少了大操大辦的攀比。村民的負擔減輕了,幸福感也提升了。”白玉溝村黨支部書記余益喜說。
白玉溝村將文明禮堂作為群眾置辦紅白事的專用場地,通過定規矩、定標準、定范圍、定場次等,以貼近群眾生活、切合群眾實際、符合群眾意愿等方式,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助推移風易俗入民心。
近日,一場新式婚禮在丹鳳縣竹林關鎮丹水社區舉行。新郎身著長衫馬褂,用八抬花轎迎娶新娘。
這場婚禮不擺流水席、不收高價禮金,吸引了數百名村民圍觀。
“以前,結婚宴席要擺幾十桌?,F在,這種新式婚禮既能傳承文化又能減輕負擔。”圍觀群眾劉順祥說。
商洛市印發推進移風易俗六條措施,推行報備制度、辦事程序、宴請人數、酒席餐標、份子禮金、監督管理“六規范”,深化婚俗殯葬改革,加快革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減輕群眾負擔,進一步弘揚共筑美好生活的時代新風。
激勵機制顯成效
“2個積分兌換一瓶洗潔精,7個積分兌換一套掃把組合……村民可用做好事所獲得的積分,兌換各類生活物品。”洛南縣城關街道羅坡村的“愛心超市”里,一位村民說。
“1月,楊倉滿、楊運良用鏟車義務鏟除道路積雪;3月,李生發義務巡邏,開展防滅火宣傳……”打開羅坡村村規民約考評文明檔案,村民的各類文明行為和加分明細記錄得清清楚楚。村委會通過定期向村民公示積分情況,帶動更多村民參與其中。
“在陋習治理過程中,村兩委組織村民制定了村規民約考評制度,為村民逐戶建立文明檔案。每季度,村里會進行一次考核表彰。憑積分,村民可以在‘愛心超市’兌換實物。”羅坡村黨支部副書記鄭莉說。
將移風易俗納入基層治理,既為群眾“減負”,又為文明“加碼”。商洛市修訂完善市民公約、村規民約,創新“積分制”管理模式,不斷提高村民主人翁意識,讓村民從“要我建設美麗鄉村”轉變為“我要建設美麗鄉村”。
如今,在商洛,持續吹來的文明新風,以一種無形的力量浸潤人心,繪出一幅新風盈野的時代畫卷。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