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屆中國-中亞峰會召開前夕,一列滿載蘇州發膜、廣西乳膠、株洲牽引連桿的中歐班列,穿越戈壁荒漠,直達哈薩克斯坦阿拉木圖。6月10日,占地147畝、總投資6210萬美元的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正式投用,標志著陜西首個海外場站項目建成運營。從內陸腹地到中亞樞紐,西安國際港以“鋼鐵駝隊”為紐帶,構建起“樞紐對樞紐+門對門”的國際物流網絡,正將“一帶一路”倡議的宏偉藍圖轉化為生動實踐。
國鐵集團數據顯示,2025年1-5月,中歐班列(西安)開行2670列,同比增長41.5%;運送貨物總重305.9萬噸、發送箱27.1萬標箱,分別同比增長52.3%、35.4%。“這組數據的背后,是通道建設、自貿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協同發力。”西安國際港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袁小軍表示,中歐班列(西安)已形成中歐、中亞雙通道并行格局,其中中歐方向開行1967列(去程749列、回程1218列),中亞方向開行703列(去程337列、回程366列),均衡的雙向運輸量印證了西安作為絲路樞紐的強大輻射力。截至5月底,跨里海班列累計開行363列,成為連接歐亞大陸的“藍色經濟通道”。
海外場站投用,物流網絡實現雙模式升級
“西安·哈薩克斯坦碼頭的投運,推動中歐班列運輸模式從‘點對點’向‘樞紐對樞紐+門對門’全面升級。”中哈(西安)商貿物流有限責任公司銷售副經理達爾汗介紹,這座由西安國際港集團與哈鐵海關公司共建的海外場站,涵蓋裝卸堆存、運輸換裝、存儲展示、綜合辦公四大功能區。目前,倉庫內已匯聚上海機械設備、合肥汽車配件、江西文具等多元貨品,通過中歐班列“鋼鐵駝隊”,實現從中國工廠直達中亞市場的全鏈條服務。
作為首屆中國-中亞峰會的重要成果,哈薩克斯坦西安碼頭的建成意義深遠。袁小軍指出,該碼頭不僅是陜西“走出去”的首個海外樞紐,更通過“境內外樞紐聯動”,將跨里海國際運輸走廊時效從25天壓縮至10-12天,實現“天天班”常態化運營。“依托碼頭的自主調度權,貨物抵達中亞后可直接完成換裝、分撥,運輸時效提升3-4天。”達爾汗透露,碼頭投運后,中哈貨物運輸量同比激增22%,合作客戶從15家拓展至43家。
在智慧物流賦能下,“門對門”服務更顯高效。西安港遠海國鐵物流園區以無人化作業、智能調度系統,打造西北地區首個智能集裝箱物流園區;中哈(西安)商貿物流搭建的數字化平臺,實現海關、鐵路、企業數據實時共享,班列通關時間縮短超50%。從國內工廠到中亞商鋪,貨物全程可追溯、可調度,真正實現“一單到底”的無縫銜接。
自貿創新賦能,外貿新業態蓬勃生長
西安市商務局自貿綜合信息處處長王睿介紹,圍繞市委市政府“深化六個改革”部署,西安以自貿試驗區為載體,推出內外貿一體化專項舉措,創新開展出口拼裝“后查驗”試點,激活儲能電池、二手車等外貿新增長點。目前,西安已累計形成35項自貿試驗區改革創新成果,構建起全鏈條外貿服務體系。
“中歐班列的高效運輸,讓我們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時間差’。”陜西康佳智能家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陳釗深有感觸。截至6月26日,康佳已通過中歐班列發運47個專列、87個貨柜,洗碗機出口占比達60.53%,產品遠銷23國,訂單已排至9月,未來兩個月還將新增12個出口目的地。陳釗透露,康佳計劃年內生產20萬臺洗碗機,其中超六成將通過中歐班列運往海外市場。“海運需45天的運輸周期,通過班列壓縮至7-15天,讓我們能更快響應客戶需求。”目前,康佳正謀劃在中亞設立海外倉,進一步延伸“班列+倉儲”服務網絡。
同樣搭乘班列東風的還有希佛隆閥門集團。“我們的高壓大口徑全焊接球閥打破國外壟斷,應用于中俄天然氣長輸管線等重大工程。”希佛隆閥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振良介紹,憑借中歐班列的穩定運力,企業今年5月中標多個石油氣田訂單,產值同比暴增397.51%,產品遠銷羅馬尼亞、中亞及俄羅斯。“班列不僅是運輸通道,更是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敲門磚’。”王振良說。
產業集群崛起,“班列經濟”釋放乘數效應
中歐班列(西安)的蓬勃發展,正帶動汽車、糧油、裝備制造等產業加速融入全球供應鏈。在西安吉利汽車生產基地,一輛輛嶄新的星越L駛下生產線后,直接搭乘中歐班列發往俄羅斯。“2023年4月,我們首次通過班列發運165臺整車,僅15天直達莫斯科。”吉利相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累計發運5115輛,出口量預計達每月1000臺以上,“中國智造”成為俄羅斯街頭的流動風景線。
愛菊集團則構建起“中亞種植—班列運輸—西安加工”的跨國產業鏈。今年上半年,近10萬噸飼料小麥粉、1萬噸面粉小麥、1萬余噸食用油搭乘班列歸國。西安愛菊糧油工業集團副總經理王方透露,企業在哈薩克斯坦打造150萬畝訂單農業基地,建成當地最大農產品園區,實現“你種糧、我包銷”的雙向共贏。“班列讓‘中亞糧倉’與‘中國廚房’緊密相連,既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也帶動了中亞農業發展。”
多點布局未來,內陸港邁向世界舞臺
袁小軍透露,西安浐灞國際港正加快海外場站網絡布局,計劃在俄羅斯莫斯科、阿塞拜疆巴庫等地建設新樞紐,并謀劃匈牙利布達佩斯、白俄羅斯明斯克場站項目,推動“樞紐對樞紐+門對門”服務向全球延伸。同時,推進“班列+海外倉”一體化建設,構建專業化、規模化、智能化的海外服務網絡。“我們不僅要讓中歐班列‘走出去’,更要讓中國標準、中國服務‘走出去’。”袁小軍說。
從絲路起點到開放高地,西安國際港以“鋼鐵駝隊”為筆,以“樞紐對樞紐+門對門”服務為墨,在新時代“一帶一路”畫卷上書寫著內陸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壯麗篇章。這里的每一列班列、每一座場站、每一筆貿易,都在訴說著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生動故事,更展現著內陸地區融入全球經濟的堅定步伐。(張楚翌)
編輯: 孫璐瑩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