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志愿者馮小華又穿上了“螢火蟲巡邏隊”的紅馬甲。沿著電影院家屬樓檢查完消防設施,她順道敲開獨居老人張春梅的門:“姨,今降溫,記得把電熱毯插上。”這樣的日常,在隴縣城關鎮東城社區早已習以為常——從“事不關己”到“主動服務”,這里的居民正用行動重新定義“社區生活”。而這一切改變,源于社區創新探索的“多維聯動”治理模式。
黨員敲門 敲開信任之門
“多虧汪彩霞幫我辦好了臨時救助,不然真不知道咋辦!”提起社區黨員汪彩霞,王萱眼眶泛紅。在東城社區,“社區黨支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的三級組織體系,將黨組織的觸角延伸到社區每個角落。每個黨員中心戶對應20-30戶居民,他們不僅是政策宣傳員,更是居民的“貼心管家”。
依托這一體系,社區推行“兩長多員”制度,明確黨小組組長、樓棟長及信息員、調解員、宣傳員等職責。去年冬天,社區黨支部開展“暖冬行動”,黨員志愿者們頂著寒風,為23戶困難家庭送去棉被和米面油。
社區服務中心的黨員先鋒崗更是成了“便民窗口”。黨員陳坤麗一邊指導居民在手機上完成社保認證,一邊介紹:“我們梳理了20項高頻民生事項,能在社區辦結的盡量不讓居民多跑腿。”這些看似瑣碎的小事,正悄然編織起黨群之間的信任紐帶。
板凳議事 議出幸福方案
“積分超市能兌換的東西太少了,要是能換家政服務就好了!”在社區廣場的板凳議事會上,石新運的提議引發熱議。這個每月固定舉行的“居民議事廳”,讓家長里短變成了社區治理的“金點子”。
社區支部書記楊永翻開厚厚的議事記錄:“去年通過板凳會,我們收集到35條建議,其中30條已經落地。”就拿積分兌換項目來說,社區不僅采納居民建議,將兌換范圍從生活用品擴展到家政服務、體檢套餐,還制定了詳細的積分獲取規則,參與志愿服務、建言獻策都能攢積分。
從增設電動車充電樁到改造老舊花壇,居民們發現,自己的聲音真的能改變生活環境。房鳳蘭笑著說:“現在下樓遛彎,都忍不住多看看自己參與改造的小花園。”
社企牽手 奏響幸福樂章
放學鈴聲響起,社區活動室里飄出悠揚的葫蘆絲聲。樂樂正跟著老師練習葫蘆絲入門曲《瑪麗有只小羊羔》,母親張愛云在一旁感慨:“以前孩子放學就玩手機,現在每周最盼著來學葫蘆絲。”這得益于社區與葫蘆絲巴烏藝術協會合作的公益課堂。
在社區文化節上,秦聲飛揚演藝社帶來的家風主題演出更是座無虛席。“原來好家風就在身邊!”居民老張拉著鄰居分享感受。
東城社區引入各類社會組織15個,結合各社會組織自身特點,借助專業資源為社區治理提供支持,在社區內開展形式多樣的特色活動,這些活動不僅滿足了居民多樣化的文化生活需求,也為社區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多元聯動 繪就共治藍圖
“以前辦個證明要跑好幾個地方,現在社區就能搞定!”在職黨員“雙報到”機制推行后,居民辦事效率大大提升。社區與轄區22家學校、醫院、企業建立共建聯盟,實現資源共享,學校體育館周末對居民開放,醫院每月開展義診,企業為社區提供就業信息,社區則協助企業開展政策宣傳。
最特別的當屬“銀發智庫”。曹存悌帶領6位退休老人,運用生活經驗為社區改造方案“把脈”。去年,他們提出的“路燈維修值班表”和“樓梯間加裝折疊休息椅”被采納,如今社區壞路燈24小時內就能修好,老人們上下樓可以隨時歇腳。“我們這些老住戶最了解小區需要什么,能幫上忙特別高興。”黨員王新讓的話,道出了許多老居民的心聲。
從清晨巡邏的紅馬甲,到夜晚亮起的議事燈光,從悠揚的葫蘆絲曲,到熱鬧的社區廣場,東城社區用“多維聯動”書寫著基層治理的生動答卷。在這里,每個人都是幸福生活的創造者,每個角落都在生長著溫暖的故事。正如居民們所說:“社區好了,日子才能越過越有盼頭!”(張建英)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