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丹鳳縣圍繞村集體“有錢辦事、有錢兜底、有錢分紅”目標,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采取“集體經濟+園區+農戶”“集體經濟+龍頭企業+農戶”“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集體經濟聯合+公司+農戶”等辦法,培育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全縣農村集體經濟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16個,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以上的村達5個。
丹鳳縣積極探索經營模式,制定出臺《丹鳳縣農村集體經濟經營效益提升行動實施方案》,推行“集體經濟+園區+農戶”模式,依托3個省級農業園區和丹鳳葡萄、毛坪茶葉等6個市級園區,新發展12個縣級園區,引導農民以耕地、林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以及人力、技術等入股,獲得股權收益。積極推行“集體經濟+龍頭企業+農戶”模式,引導支持農村黨員、產業大戶領辦小微企業,鼓勵外出創業成功人士返鄉興辦農業龍頭企業,動員貧困戶以土地、房屋、山林等資源入股,支持龍頭企業通過訂單生產、保底回收、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貧困戶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互惠互利、同步增收。積極推行“集體經濟+合作社+農戶”模式,武關鎮毛坪村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脫貧戶”的產業發展模式,組建華薇茶葉合作社和金銘茶葉合作社,按照農戶帶資入股、企業承貸承還的方式,將全村92戶脫貧戶“產業貸”資金變為股金入股合作社參加分紅,帶動全村三分之一脫貧戶在茶葉產業鏈增收。積極推行“集體經濟聯合+公司+農戶”模式,土門鎮破解單村發展空間窄、村級產業“小而散”等問題,轉變思路,打破行政村界限,聯合8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建成立金鐘現代農業股份有限公司,將8個村的產業項目和集體經濟資金統籌整合“打包利用”,采取“筑巢引鳳”經營方式,引進云南昆明英武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49個大棚發展中藥材育苗產業(蒼術、白及),公司進駐后年帶動150名附近群眾務工增收2萬余元。(來源:丹鳳宣傳)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