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郭這一幫人都是實在人,能辦到的事就說,辦不到的事只字不提。為了促進我們村鼯鼠(飛鼠)產業發展,引領群眾把鼯鼠產業做大做強,他們幫我們聯系到專家給大伙兒講課,并建立專家專線和咨詢平臺,手把手傳授科學養殖技術,積極爭取資金更新設備……”6月3日,在丹鳳縣蔡川鎮庵底村,瑞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鼯鼠養殖大戶周建東滔滔不絕地說。
周建東說的老郭就是丹鳳縣商山林場駐村第一書記郭廣富。2023年8月,商山林場按照上級安排,挑選工作能力強、樂為群眾辦實事的郭廣富到庵底村擔任第一書記。郭廣富和同事進村后,制定了“走村入戶調研,立足村情研判,因勢利導發展,形成特色亮點”的思路。走訪群眾時,他們發現早在2000年前后,就有村民張紅亮率先養殖鼯鼠并成功的事例。后來,在張紅亮的帶動下,全村已有20多戶群眾養殖鼯鼠。
駐村工作隊在入戶研判中還發現,盡管村民都有通過養鼯鼠發家致富的愿望,但單打獨斗、小打小鬧不成氣候,究其原因還是缺乏科學養殖技術,一旦遇到鼯鼠生病,村民就束手無策。工作隊反復斟酌后認為,想讓群眾放心大膽養鼯鼠,就必須強化技術培訓。
2024年3月,駐村工作隊同庵底村四組村民王軍玲聊起鼯鼠養殖,王軍玲說她很想養鼯鼠,但缺技術,擔心養不好會造成血本無歸。駐村工作隊為打消其顧慮,先是帶她到鄰鎮的標準化鼯鼠養殖基地參觀學習,讓她直觀學習科學養殖鼯鼠方法。隨后,駐村工作隊邀請專家對村民進行培訓,還向每戶贈送“養殖指導手冊”,并建立“老帶新”互助小組。在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王軍玲很快成長為技術骨干,當年養殖鼯鼠50只,年收入突破8萬元。
駐村工作隊邀請鼴鼠養殖專家為庵底村鼯鼠產業發展顧問,并邀請專家對養殖戶就鼯鼠的繁殖、飼養管理、疾病防治、飼料配方等進行培訓。專家通過現場講解、播放視頻、案例分析、發放資料等方式,使養殖戶真正掌握了科學養殖鼯鼠的相關技術。專家還通過不定期到養殖戶家中和養殖基地調研,為養殖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案;組建微信群或QQ群等便捷信息平臺,方便與養殖戶溝通交流;及時發布最新的信息,讓大家分享到養殖和市場信息、技術資料等。
為加快鼯鼠產業科學發展,經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努力,爭取縣林業局與陜西省動物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依托蔡川鎮瑞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共建陜西藥用動物(復齒鼯鼠)研究試驗示范基地,打造涵蓋復齒鼯鼠等藥用動物基礎研究、養殖技術研究、良種培育和技術培訓、指導以及示范推廣、科普研學的綜合藥用動物研究實驗省級示范基地。同時,爭取云南大學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在該基地投資20多萬元,建立鼯鼠滑翔場開展鼯鼠野化訓練,定期開展鼯鼠基礎研究。駐村工作隊積極與縣林業局協調溝通,爭取產業設備更新前期資金30萬元,主要用于籠舍、機械、倉儲等設備更新換代;與金融機構合作,為養殖戶提供小額貼息貸款、擔保貸款等金融服務,降低養殖戶的融資門檻和成本。
兩年來,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丹鳳縣商山林場投入資金6萬多元,購買側柏苗4萬多株,在庵底村初步建成了集中連片的側柏基地,為養殖戶解決了飼料短缺的后顧之憂。面對鼯鼠養殖收益單一的問題,駐村工作隊千方百計對產業進行升級。通過調研,工作隊發現鼯鼠糞便可加工為中藥材五靈脂,且市場需求旺盛,于是爭取產業扶持資金,引進簡易加工設備,邀請藥材加工企業新雨丹技術員到村現場指導,幫助養殖戶掌握分揀、晾曬、包裝等技術;通過村專業合作社,對接藥材經銷商,簽訂長期收購協議,使養殖戶不僅靠銷售鼯鼠獲利,同時也依托五靈脂加工帶來額外收入。劉建軍、周建華等村民去年僅通過加工五靈脂進行銷售就增收3萬元,家庭總收入比傳統養殖模式翻了一番,真正實現從“會養殖”到“高收益”的跨越。
經過駐村工作隊兩年多時間的不懈努力,該村依托瑞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壯大鼯鼠產業,全村養殖鼯鼠群眾由原來的20多戶發展到65戶,500只以上的養殖大戶6戶,培養出鼯鼠養殖“土專家”12人。目前,全村養殖鼯鼠1.5萬只,年產五靈脂100多噸,產值500多萬元;輻射帶動周邊8個村250多戶群眾養殖鼯鼠3萬多只,年產五靈脂180多噸,產值1200多萬元,帶動本村及周邊村500多人通過養殖鼯鼠增收致富。(來源:商洛日報)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