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正值“七下八上”主汛期,全國多地迎來大范圍強降雨。對此,專家提醒,汛期也是腸道傳染病高發期,公眾需提高警惕,積極做好預防措施。
為什么汛期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
8月9日,記者通過省疾病預防控制局聯系采訪了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感染科副主任醫師張欣。
“強降水后之所以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與暴雨帶來的一系列環境變化以及腸道傳染病的傳播特點密切相關。”張欣說,從病原體滋生和擴散的角度來看,暴雨會造成大量積水,這些積水不僅為細菌、病毒、寄生蟲等腸道傳染病病原體提供了適宜的滋生環境,還會沖刷地面的污物、垃圾、糞便等,使病原體隨著水流擴散到更廣的范圍。比如,被雨水浸泡的垃圾和污水中,可能含有痢疾桿菌、甲肝病毒、諾如病毒等多種病原體,它們會隨著積水污染周邊的水源、土壤以及食物。
在傳播途徑方面,腸道傳染病主要通過“病從口入”傳播,而暴雨恰恰為這種傳播創造了更多機會。一方面,暴雨容易污染飲用水源。無論是自來水管道,還是井水、河水等自然水源,都可能在暴雨中受到病原體污染。人們如果飲用了未經處理的被污染水源,就極易感染腸道傳染病。另一方面,被洪水浸泡過的食物,比如蔬菜、水果、肉類等,可能攜帶大量病原體,食用這些受污染的食物會增加感染風險。此外,暴雨過后環境潮濕,蒼蠅、蟑螂等病媒生物容易大量繁殖,它們接觸污染物后再接觸食物,會將病原體傳播到食物上,進而導致人體被感染。
同時,暴雨可能破壞人們正常的生活環境和衛生習慣。比如,洪水可能沖毀廁所、垃圾堆等,導致生活環境中病原體增多;在積水較多的情況下,人們洗手、清潔物品等衛生行為可能受到影響,個人衛生防護不到位,也會增加感染腸道傳染病的概率。
掌握汛期防病核心要點
為有效降低腸道傳染病發生風險,張欣建議,公眾需掌握以下防控要點:
嚴把“病從口入”關,給飲食飲水加道“安全鎖”。汛期飲用水安全是重中之重,不妨把瓶裝水、桶裝水和屬地的安全飲用水作為首選。自供水的水井要做到抽干、清淘、沖洗、再消毒再抽干,然后才能使用。注意不食用被洪水浸泡、腐爛變質或來源不明的食物,不撿食淹死、病死的禽畜;生熟食品要分開存放、分開加工,避免交叉污染;食物必須徹底煮熟煮透后再食用,尤其是肉類、蛋類和海產品;瓜果需洗凈去皮后食用,涼拌菜盡量少吃或不吃。
強化個人衛生習慣,減少感染機會。著重養成勤洗手的習慣,飯前便后、接觸污染物后、處理食物前,務必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并用流動水沖洗至少20秒;不方便洗手時,可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劑。其間注意避免用未清潔的手觸摸口、鼻、眼等部位。
做好環境衛生,消除傳播隱患。需要注意的是,若在此期間自己及家人在接觸不明水源或物品后出現腹瀉、嘔吐、發熱、皮疹、黃疸等癥狀,應及時到正規醫療機構就診,并主動告知醫生近期接觸史,避免帶病上學、上班,防止交叉感染。
記者 王江黎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