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生產線上,千層餅坯如銀緞般翻飛,經由冷鏈網絡送往全球餐桌;博物館光影間,1717件館藏文物無聲訴說千年烽煙,黃、渭、洛三河交匯的壯闊山河在觀景臺奔流不息,盡收眼底。
8月8日,“大河奔涌萬象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陜西東大門——渭南市潼關縣。這座憑雄關天險載入史冊、以潼關肉夾饃香飄世界的古城,正以工業化轉型激活傳統美食基因,以科技賦能喚醒歷史文脈,在黃河岸邊打造產業振興與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的高質量新典范。
標準化生產撬動十億產業潼關肉夾饃香飄17國
潼關縣盛潼餐飲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盛潼餐飲”)的速凍餅加工車間里,機械臂精準復刻著制餅的全套流程:面粉經滾揉、拉薄、卷筒等數十道工序,蛻變為厚薄均勻的千層餅坯。“這套設備讓每層面餅薄厚保持在0.4毫米,直徑12.5厘米,重量110克。”銷售部張鴿說,裝袋后的餅坯還可以實現自動打包壘垛,“今年我們重點改造了電商車間生產線,升級后人工成本預計直降50%。”
總經理董開鋒告訴記者,目前,在潼關縣域內有傳統手工打饃經營的門店58家,工業化生產企業10家、生產線33條,年生產速凍餅7億個,年產值10億元,附加產值100億元。每年出口速凍餅500萬個,帶動就業2萬余人。“潼關肉夾饃產業已完全從傳統產業成長為標準化、品牌化、規模化程度較高的鄉村支柱產業。”
標準化生產突破了產業發展瓶頸,產業鏈日臻完善,讓潼關肉夾饃的銷路持續拓寬。盛潼餐飲與西安順豐速運公司簽訂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目前已在全國設置了15個潼關速凍餅前置倉,發送范圍覆蓋除西藏以外的其他省份。
憑借工業化生產線和冷鏈技術,盛潼餐飲攻克了長距離運輸難題,產品成功“出海”,遠銷美國、澳大利亞、匈牙利等17個國家和地區。2024年10月、11月,公司先后在西班牙薩拉戈薩和泰國曼谷開設海外門店。“今年我們在日本租賃順豐海外倉,6月又在西班牙巴塞羅那開設新店,潼關肉夾饃的海外市場正加速拓展。”董開鋒說。
從巷陌小吃到年產值超10億元的支柱產業,潼關肉夾饃帶動全鏈條從業者超10萬人,并邁上全球化征程。董開鋒強調:“工業化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讓這份技藝走得更遠——我們要做世界的肉夾饃,而非中國版漢堡。”
山河史詩館藏千年博物館見證黃河變遷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里潼關路。”作為陜西東大門,潼關素有“三秦鎖鑰”“四鎮咽喉”之稱。秦、晉、豫三省在此交界,黃、渭、洛三河于此交匯,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得潼關者得長安,得長安者得天下”,道盡其無可替代的地理與軍事樞紐地位。
步入潼關博物館,一幅名為“鐵馬潼關”的浮雕畫率先映入眼簾,生動刻畫了兩軍在黃河激戰的場景:黃河奔騰,將領英姿勃發,戰士氣勢如虹,劍拔弩張間,戰事一觸即發。
大廳兩側是描繪“潼關八景”的山水畫:雄關虎踞、禁溝龍湫、譙樓晚照、道觀神鐘、中條雪案、秦嶺云屏、風陵曉渡、黃河春漲。畫面通過四季更迭與晨昏變換,展現潼關的萬千氣象。
據介紹,潼關博物館以歷史人文、自然地理、社情民俗、經濟發展為主題,共分四層,自下而上依次為“歷史文明廳”“關隘文化廳”“水運民俗廳”及“美好金城廳”。館內運用251件(套)文物、微縮模型及聲光電技術,系統展示潼關的軍事歷史、民俗文化與自然風貌。館藏文物總計1717件(套),其中珍貴文物65件(套),完整呈現了潼關的古往今來。
為增強展陳效果,博物館融合現代激光投影、三維動畫、幻影成像、大型立體顯示屏等聲光電技術及場景復原手段,生動展現潼關的山水之美與歷史積淀。如今,它已成為集收藏、保護、研究、展示、教育、交流功能于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博物館,也是目前陜西省內面積最大、館藏最豐、展陳形式最多元的縣級博物館。
“黃河及其支流渭河、北洛河的水位變遷,造就了潼關的歷史地位。”潼關縣博物館館長朱紅斌表示,“當下,我們更需協調好自然生態與高質量發展,做好沿黃流域生態保護,守護黃河安瀾,賡續文明根脈。”
參觀結束后,采訪團的記者們登上城樓,一幅壯麗的山河畫卷在眼前鋪展。極目遠眺,蒼翠的秦嶺余脈如巨龍盤臥,黃河在城下劃出驚心動魄的彎弧,分隔并勾勒出陜、晉、豫三省的土地邊界。河面上,北洛河匯入渭河,再一同融進黃河,三條水脈在此交匯,共同滋養出巨大的沖積平原。
“這是我第一次來到陜西!”四川新聞網記者曾璐目睹三河交匯的壯闊景象,感慨萬千,“這次活動讓我見識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深深感受到其獨特的文化底蘊與多元魅力。作為四川人,我發現了川陜飲食文化的奇妙共鳴;通過館內的復原沙盤,我了解到潼關自遠古傳說開始的千年滄桑,更深刻理解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險要。潼關正以最現代的方式守護最古老的文明基因——這或許正是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最佳注腳。”(記者 郭佳欣 白仲夏)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