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李妮
“您對城市水體的清潔程度是否滿意?”“您認為城市居民的上班距離遠嗎?”“您對城市消防站點的分布和響應速度是否滿意?”……7月中旬開始,西安市住建局在網上發布2025年西安市城市體檢居民問卷調查,邀請群眾填寫。
西安市住建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作為全國樣本城市,西安已連續7年開展此項工作,并將體檢問題轉化為更新行動重點,通過實地調研、統計數據、大數據分析和居民問卷調查等方式,從城區、街區、社區、住房4個維度,對生態環境、住房問題、公共服務、交通出行等民生問題進行全面檢查,找出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堵點、痛點問題。
今年7月,中央財政支持實施城市更新行動補助資金2024年績效評價結果公布,西安獲評最高等級A級,成為全國首批15個試點城市中獲此殊榮的4個城市之一。
城市更新一頭連著民生福祉,一頭連著經濟發展。最近,新城區長樂西路街道康家村社區對老舊社區的改造,讓居民王福賢感受頗深。
王福賢所居住的環東路大院,地處始建于1982年的老舊自建房區域。社區網格員在日常走訪中發現,大院的線路老化問題日益突出,一到用電負荷高峰就容易跳閘,居民對此憂心忡忡。
“為盡快解決問題,社區成立了電路改造幫扶小組。小組迅速聯系專業施工團隊,逐戶排查電路情況,詳細記錄每一處隱患點,并結合大院房屋結構和居民用電需求,量身設計改造方案。”8月7日,康家村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茜介紹。
“大院改造,資金是關鍵。夏天用電量大,現實情況不允許我們‘等靠要’。我們通過‘慈善幸福家園’公益平臺籌款,不到24小時就籌集到1.5萬余元愛心善款。”王茜說。
“這次改造不是哪個人說了算,而是大家共同獻計獻策的結果。”王福賢說,施工前,施工單位提前公示改造計劃,社區同步召開居民議事會征集意見,及時調整方案保障用電。小區還設立了進度公示牌,接受居民監督,讓居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
西安在推進城市更新行動中推行的共同締造模式,逐步形成包容開放的決策體系、多方共識的決策過程、協同合作的實施機制、共同參與的基本理念,通過一件件民生事項凝聚全社會共識。
通過城市體檢為老舊小區“號脈問診”,一批老舊小區的共性問題被清晰“掃描”出來。群眾反映強烈的痛點、堵點問題,讓城市更新工作從一開始就錨定群眾的急難愁盼,為提升老舊小區居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奠定了基礎。
炎炎夏日,未央區團結片區的龍湖天街商業綜合體內人頭攢動。團結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池說:“昔日破舊的城中村,如今成了年輕人的打卡地,真是舊貌換新顏!”
龍湖天街所在的團結村此前是城中村。隨著城中村改造深入推進,回遷群眾如何獲得穩定收益是各方面臨的難題。在不斷摸索中,未央區創新“區屬國企搭橋、村集體公司委托、品牌運營商經營”模式,規劃建設大型商場,由運營商負責經營,向村民支付租金。
“與回遷村的單獨招商、分散經營相比,這種模式群眾省心、收益穩定、招商方便,便于統一運營。”未央城建集團董事長白少奎說,這一模式實現了群眾利益有著落、市場回報有預期、國有資本有收益的共贏局面。
村民不僅有了穩定收益,生活也煥然一新——社區老年活動室不時舉辦秦腔、象棋、廣場舞等活動;在“名校+”模式的幫助下,孩子們能在家門口念完初中;衛生服務中心、大型農貿市場就近建成運營,村民生活質量明顯提升。
去年,附近的紅旗鐵路公園開放,讓大家有了一個休閑好去處。
原本為紅旗廠與隴海線銜接所建設的紅旗鐵路,成為一代人的記憶。如今,這條早已停運的鐵路線變成了鐵路公園。鐵路公園保留了鐵軌、廠房等工業元素,增加休閑漫步、文創展示、親子互動等功能,打造“生態+文旅”復合空間。
西安還在城市更新中持續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造。通過全面勘察評估,摸清了全市227座廠站、24748公里市政管道、36924公里庭院管網等地下管網家底,形成“一本賬”,并編制專項提升規劃,依照“廠—管—網—戶”一體化系統謀劃改造任務,建立滾動更新項目“一本賬”,提升地下管網及設施安全保障能力。
此外,西安積極運用信息技術與人工智能,構建城市更新全生命周期數字化管理體系,以“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為原則,建成資源規劃“一張圖”平臺。該平臺打破“規、建、管”部門壁壘,構建全流程一體化審批體系,并整合城市運行全要素數據,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空間基準框架、數據樞紐與決策大腦。
面向城市更新全流程,西安同步建設“地面一張圖”“地下一張網”耦合平臺。“通過交互式輔助設計評估、量化方案差異、輔助成果公示及多主體預會審等功能,平臺有效提高項目評估、會商、監管效率,強化部門協同與服務質量,助力城市更新高效推進。”西安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