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位于西安高新區數字經濟產業園的領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實驗室,呈現繁忙景象。800平方米的空間里,35個完整測試平臺有序排布,電氣安全、可靠性檢測等各項測試有條不紊地推進,為每一款產品筑牢質量安全防線。
在位于灃東新城的領充生產基地,智能產線同步啟動運轉,帶著“西安制造”印記的設備正在穩定生產。這些經過嚴苛測試的產品,目前已覆蓋全國市場,并遠銷挪威、芬蘭等20多個國家。
在新能源汽車加速普及的浪潮中,領充這家扎根西安的企業,正以“實驗室研發+基地生產”的協同之力,拆解“充電慢、落地難、環境適應性差”等行業堵點,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的西安動能。
國內首創油浸式液冷技術 讓充電樁在極端環境下更“抗造”
在新疆克拉瑪依的戈壁灘上,一臺領充新能源充電樁已在冰火考驗中堅守300多個日夜。夏季正午,機身在烈日炙烤下溫度突破50℃,但透明油基冷卻液包裹的內部電子元件仍平穩運轉;冬季-40℃的嚴寒里,它也未因冷凝結冰而罷工——這臺搭載著全球首款40kW浸沒式液冷充電模塊的充電機,正以“全年可用率超99%”的表現,改寫著極端環境下充電樁的運行紀錄。
“這是我們與克拉瑪依石化聯合研發的突破,首次將油浸技術跨界應用到充電樁行業。”在領充新能源展廳,總裁助理耿春海指著同款展品解釋說,傳統風冷設備在克拉瑪依這類環境中,常因散熱效率驟降或冷凝問題頻繁罷工,而油浸式液冷技術通過恒溫散熱系統,不但讓運維頻次大幅降低,而且讓運維成本也降低60%左右,且顯著延長了設備的使用壽命。
耿春海介紹新技術
據了解,經過在克拉瑪依地區近一年的實地驗證,該技術樣機運行狀態極為穩定。預計今年11月,該模塊的升級版將正式投入市場后,將為新能源補能領域帶來新的活力與變革。
在領充新能源展廳,一面由400余項專利證書砌成的“技術長城”上,這樣的創新并非孤例:全灌膠工藝讓模塊故障率大幅下降,企業因此敢承諾“模塊終身質保”;智能動態功率分配算法實現毫秒級電力調配,讓每一度電都得到高效利用……這些技術組合拳,正精準破解著高速充電排隊、鄉村落地難、惡劣環境故障多等行業痛點。
領充新能源展廳
場景化解決方案 破解行業共性難題
新能源汽車產業加速狂奔的背后,充電基礎設施的適配性始終是繞不開的坎。從2015年創始團隊涉足充換電領域,到2020年“領充”品牌正式啟航,這家扎根西安的企業始終在思考:如何讓充電樁在千差萬別的電網環境里都能“好用”。
耿春海道出行業痛點——節假日高速充電站的瞬時負荷常讓電網“喘不過氣”,鄉村薄弱電網扛不住大功率設備,這些共性難題制約著產業發展。
在位于西安高新區的領充試驗場,一套“光儲充直柔”系統正展示破題思路:六交兩直的架構讓光伏板、儲能柜與電網靈活“對話”,云、邊、端三層控制系統如同精準的“電力調度員”,實現多臺區容量共享。數據印證著效果:采用該方案的場站配電容量降低22%,光伏發電量提升24%,徹底與“過重載”說再見。
據悉,目前這套智慧系統已在現實場景中落地生根。在北京朝陽區東壩智慧FUN露天市集,領充打造的光儲充一體化場站正上演“能源魔術”:光伏頂棚白天收集的陽光,先變成電能存入儲能柜;正午用電高峰時,設備自動切換為儲能供電;到了夜間,再用低谷電價給儲能“補能”。首年預計發電22萬度的這套系統,讓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大幅提升,碳排放顯著降低。
寶雞高鐵南站超充站項目(受訪單位供圖)
下沉市場的創新更顯溫度。針對鄉村電網容量有限的特點,領充推出的160千瓦“一拖四”設備,無需增容改造,直接接入就能滿足四輛車同時充電,建設成本砍半。西安某老舊小區門口,在道路停車位上安裝的交流充電樁,既能滿足小區電容不足車主無法充電的問題,也解決了私拉電線的安全隱患,生動詮釋著“充得上、用得起、靠得住”。
這種場景化能力同樣延伸至海外。憑借全棧自研的電力電子技術,領充充電樁能兼容99.9%的新能源車型:在挪威-30℃的極寒中穩定運行,在意大利街頭適用多品牌車輛。
截至目前,超150萬臺設備下線,90%以上的全國產化率、電力鴻蒙認證與IATF16949國際認證,讓“西安智造”得到全球市場的認可。
領充新能源展廳
從補能設備到能源生態 持續推動充電體驗升級
領充新能源展廳里,各類前沿技術模塊旁,能源管理系統演示屏上跳動的數據流格外醒目——各地場站的光伏發電量、儲能狀態、實時充電需求在此匯聚。這串流動的數字,標志著企業已從“設備供應商”轉身為“能源解決方案服務商”:從2019年提出OBC在線充方案支撐工程機械電動化,到為車企搭建充放電檢測平臺,再到參與構建光儲充微電網,領充的創新觸角已深入新能源產業全鏈條。
“未來的充電站不是簡單的‘插電樁’,而是能源互聯網的節點。”指著中國石油東壩示范站的圖片,耿春海告訴記者,這里的設備正將光伏電、儲能電、電網電“揉”成綠色能源網,讓電動車真正“喝”上綠電;而其與上海企業合作的7kW V2G產品,將車網互動融入每戶家庭中。電動車在夜間低谷是“吃電”,白天用電高峰期“放電”,既穩定電網又能為車主創收,開啟了私家車主從“單向充電”到“雙向互動”的變革。
工作人員介紹技術創新情況
面向未來,兆瓦級超充技術升級、車網互動技術探索、光儲充系統標準化將是攻堅重點。“當充電樁成為連接車、網、儲的節點,新能源汽車就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移動能源單元。”耿春海說。
這份創新底氣,源自西安的產業沃土:西安交大、西工大等高校輸送的人才占研發團隊半壁江山;高新區的研發補貼、創新項目資助等政策,讓企業能專注創新。“尤其是周邊聚集了眾多電子信息、半導體、新材料等領域的優秀企業,形成良好的產業生態圈,極大便利了我們的供應鏈管理,降低采購和協同成本。區內經常舉辦的產業對接會、技術沙龍等,也促進了信息交流與合作。”耿春海說。
領充新能源總部基地(受訪單位供圖)
2025年上半年,西安新能源汽車產量增長32.3%,形成整車龍頭引領、重卡新勢力崛起、核心配套加速的局面;充電樁產量增長 59.4%,領跑全國。像領充新能源這樣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它們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以技術為堅實支撐,在新能源補能等各個細分領域積極探索、奮勇前行。
從解決“充電難”到重構能源生態,這場從西安出發的創新實踐,正讓古城科技基因與新能源浪潮碰撞出更多可能。耿春海表示,領充將繼續深耕新能源汽車充放換電和新型電力系統,堅持技術創新,拓展智能終端、服務、軟件三級生態服務能力,推動充電設施產業發展,完善配套,助力新能源汽車產業升級與“雙碳”目標達成。
文/圖 首席記者 程靜 王燕(部分為受訪單位供圖)
編輯: 陳戍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