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麻煩幫我取下體檢單。”獨居老人張奶奶撥通“代辦匠”李佳的電話。10分鐘后,李佳將體檢報告送到老人手中,還順帶幫老人買了新鮮蔬菜。這是“嶺里十八匠”志愿服務隊開展服務的尋常一幕。在渭濱區清姜街道,像“嶺里十八匠”這樣的特色志愿服務隊伍并非個例,它們已在清姜遍地開花。
近年來,面對日益多元而迫切的社區服務需求,寶雞市渭濱區清姜街道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統籌整合轄區資源,積極踐行“群眾服務群眾”理念,通過需求分析與精準培育,孵化出60余支清姜特色志愿服務隊伍,編織出一張溫暖而高效的基層治理網絡,顯著提升了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聚焦需求,筑牢志愿隊伍根基
聚焦街道居民急難愁盼,特別是“一老一小”特殊群體,通過“入戶調研+線上問卷”、征集“微心愿”等方式,廣泛收集居民意見訴求,梳理出“共性需求”,精準組建志愿服務隊伍,量身定制暖心志愿服務,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讓關懷落到實處、暖到心坎。
寶橋社區立足轄區老黨員多、精神文化需求旺盛的特點,整合老模范、老黨員、青年黨員骨干等力量,組建“橋之音·夢飛揚”紅色宣講團志愿服務隊,用“黨員聲音”傳播黨的創新理論、講述寶橋發展故事、弘揚身邊榜樣事跡,隊伍成立以來,已開展紅色宣講50余場,讓理論宣講既有深度又有溫度,真正“聲”入人心。
“社區這個托管班真是幫了大忙!”學生家長梁書良欣喜地說,“不僅解決了孩子假期沉迷電子設備的問題,每天回家還能分享學到的知識,我們特別欣慰”。姜炎社區立足兒童成長需求,創新打造“護鷹媽媽志愿服務隊”,專注青少年成長護航,開展課后托管、興趣課堂、心理疏導、安全防護等特色服務,為社區“雛鷹”們營造寓教于樂、安全健康的成長空間。
整合資源,提升志愿隊伍效能
挖掘社區差異化資源,梳理轄區文化、教育、醫療、商業等片區特色,聯動駐地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公益慈善機構等多元力量,聚焦居民需求,遵循“黨建引領、特色定位、居民共建”原則,因地制宜組建特色鮮明的志愿服務隊伍,讓志愿資源深度融入社區治理網格。
“自從有了幫幫團,家里大小事都能幫上忙。”退役軍人常天海道出了清姜路社區軍屬群體的共同心聲。清姜路社區依托駐地部隊優勢,吸納退役軍人和黨員100多人,組建了醫療護理、跑腿辦事等6個“紅色軍屬幫幫團”小分隊,根據現役軍人家屬和退役軍人需求,開展定向志愿服務活動,讓退役軍人“退伍不褪色”,持續在社區服務中發光發熱。
“阿姨,天熱更要控制血壓,咱飲食上得少鹽少糖,多吃新鮮蔬菜”。清姜路航空大院小區義診臺前,“1+醫”志愿服務隊的醫護人員正耐心解答著居民的咨詢。清姜路社區整合兩家優質醫院資源,召集青年醫護組建了這支隊伍。他們每月進社區為居民開展健康義診與知識科普,為重點人群制定個性化服務方案,已為22名居民提供專屬健康管理服務,實現了“小病不出社區、健康常伴身邊”,贏得了居民的廣泛好評。
精心培育,激發志愿隊伍活力
依托街道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組建培育工作小組,分類培育符合各社區發展需要的志愿類社區社會組織。邀請專業社工、社會組織為志愿者開展溝通技巧、應急救護、活動策劃等技能培訓。推行“專業社工+志愿服務”融合模式,發揮專業引領與系統培育作用,使志愿力量精準匹配社區需求,促進其蓬勃發展。
“多虧你們的協調,電梯很快就修好了,給你們點贊!”因為維修費爭議擱置數日、飽受出行困擾的王女士向社區表示感謝。作為典型的“村改居”社區,益門社區曾面臨家庭、鄰里及物業糾紛頻發問題,為此,在街道社區社會組織培育工作小組的指導下,社區組建了以心理專家團隊為核心,吸納部分社區工作人員和社區能人共同參與的“太平洋調解隊”,聚焦化解居民日常矛盾糾紛,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矛盾不上交”,有效維護了社區和諧穩定。
“既要關注受助人的需求,也要重視施助人的成長和進步”。在寶成社區黨建引領志愿服務培訓會上,專業社工正引導志愿者深入探討實踐路徑。寶成社區充分發揮專業社工優勢,運用“調研-吸引-找尋-引導-培訓-帶入-激勵”七步法,成功培育了“聚寶姜成”志愿服務隊,通過實施“聚寶姜成”項目,志愿者在服務實踐中能力日趨成熟和專業,隊伍規模持續壯大。
長效激勵,護航志愿隊伍發展
創新志愿服務激勵機制,兼顧需求導向與長效激勵,推動志愿服務可持續發展。一方面,深入挖掘居民現實需求,確保服務精準有效;另一方面,強化服務回饋,鼓勵受益居民帶動親友加入志愿服務,為志愿隊伍注入新力量。同時,通過賦權優待(如優先享受社區功能設施)、積分升級(如兌換便民服務)、榮譽強化(如“榜樣的力量”名譽表彰)等舉措,持續壯大志愿隊伍,增強志愿者參與熱情與歸屬感,推動志愿隊伍穩定長效發展。
“激勵機制升級后,‘嶺里十八匠’累計吸納了50多名熱心居民和社區能人加入,隊伍規模壯大了,更重要的是,大家參與服務的熱情持續升溫。”長嶺社區書記寧瑩介紹道。該志愿服務隊伍自成立以來,始終錨定居民需求,在辦實事、解民憂的基礎上,注重激活隊伍的內生動力,通過不斷優化激勵機制,創新積分兌換方式,不僅激發了現有成員的持續服務熱情,也吸引更多居民加入,更使得志愿服務成為一種充滿獲得感和認同感的社區治理參與方式,有效強化了社區治理效能。
如今,清姜街道這60余支特色志愿服務隊伍,如同點點星火,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融入社區治理網絡。清姜街道將持續深化黨建引領下的志愿服務體系,不斷探索志愿服務與基層治理深度融合新路徑,讓志愿服務潤澤社區每一個角落,努力實現“睦鄰情·悅清姜”的美好愿景。(張媛媛)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