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工黨陜西省委會
根據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院長單衛星反映:馬鈴薯是我國和世界第四大糧食作物、陜西第三大糧食作物。我省馬鈴薯生產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安康、商洛和漢中地區,2020-2022年種植面積分別為463.2萬畝、477.0萬畝、424.2萬畝,按5:1折合糧食,總產量分別為83.9萬噸、90.10萬噸、88.66萬噸,平均單產分別為181.1公斤/畝、201.6公斤/畝、209.1公斤/畝。馬鈴薯生產呈現播種面積減少、總產量穩定、平均單產逐年增加的趨勢,但大面積單產遠低于全國和發達國家水平。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和市場需求變化,我省馬鈴薯產業發展取得一定進展,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馬鈴薯種業創新研究薄弱。在優異種質資源的精準評價、利用與創制、重要農藝性狀的基因挖掘與利用、生物育種技術、種薯繁育技術以及貯藏加工技術等方面均有待加強。
二是專用品種缺乏。國內外馬鈴薯優良專用品種對水肥條件敏感、抗病性差,難以適應我國西北旱區的生產條件。隨著馬鈴薯加工產業的發展,廣適、高產、抗病耐逆的專用品種缺乏問題日益突出,限制了我省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三是馬鈴薯專業化生產水平低。科技支撐不足、水肥利用效率低、栽培管理水平粗放、專業化生產不足、專用品種缺乏等問題進一步制約了優質專用商品薯生產。
四是產業化水平低。缺乏銜接種業創新、專業化生產和市場需求的科技型馬鈴薯企業,馬鈴薯產業鏈條不完整、專業化生產不足且與市場需求脫節,制約了馬鈴薯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五是研發投入較少。省內馬鈴薯研發、創新平臺建設以及科技型企業扶持投入不足,制約了馬鈴薯產業鏈條的建設。
為此建議:
一、建立馬鈴薯生物育種專項機制。建設生物育種創新平臺,加強馬鈴薯種業創新工作,開展馬鈴薯種業創新研究,銜接種業創新、專業化生產和市場需求,完善馬鈴薯產業鏈。
二、扶持和培育科技型馬鈴薯企業。銜接種業創新、專業化生產和市場需求,完善馬鈴薯產業鏈,以科技打造區域特色馬鈴薯品牌,提升馬鈴薯產業發展水平。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