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諺云:“三伏夾一秋,秋后加一伏”。立秋,是秋季的初見,然而氣溫并不會因此而驟然下滑。夏日的氣息,還會在空氣中徘徊片刻。這一階段的早晚溫差逐漸加大,中午卻依然炎熱。這一階段應該注意哪些事項?有哪些常見的養生誤區?聽聽專家怎么說。
夏秋交替這幾件事要少做
過度消暑貪涼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大家安排上了嗎?立秋已過,但溫度還停留在夏天,因此不少人選擇飲用冰奶茶。實際上,冷飲是不宜在夏秋交替之際飲用的。此時陽氣發散在外,中焦脾胃虛寒,過食冰鎮瓜果或冷飲,則易導致寒邪直中太陰脾經,出現嘔吐泄瀉、脘腹冷痛等癥狀。此外,切忌過度貪涼。若夜臥貪涼,則易導致寒邪客于太陽膀胱經,引發頭痛惡寒、項背拘急(項部和背部的肌肉拘緊、痙攣不舒);久處空調房,則易導致風寒束表,可見鼻塞流涕、關節酸重等癥狀。
中醫方面推薦采用傳統消暑方法,如飲用烏梅湯生津止渴,用藿香、佩蘭等芳香化濕藥材煮水擦身。飲常溫之水,洗溫水澡,空調溫度不宜低于26℃。
過度鍛煉
夏末秋初時節,溫差加大,許多人會選擇在此時“冬練三九、夏練三伏”,增加鍛煉頻次,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然而,立秋后炎熱天氣仍將持續,高溫消退需待處暑之后,在此期間大量運動、過度出汗反而會耗氣傷津,導致心陽受損、心血不足而出現各種不適癥狀,甚至中暑虛脫。
醫生提示,鍛煉應當選擇清晨或傍晚時分,建議以八段錦、太極拳等柔和功法為宜,每次以“微微汗出”為度,切不可追求大汗淋漓。
過度飲用綠豆湯
綠豆湯是傳統的解暑佳品,據《本草綱目》記載,綠豆具有清熱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但脾胃虛寒者食用綠豆后,可能會引起腹痛、腹瀉等癥狀。中醫建議,對于平素畏寒肢冷、大便溏薄的脾陽虛損者,可酌情加生姜三片以制其寒性。同時也需注意:綠豆湯宜溫服不宜冰鎮,以免寒邪傷陽;不宜空腹飲用,恐傷脾胃陽氣;更不可與溫補藥物同服,以防藥性相抵。
順應時節,做好“養收”
在飲食方面,宜清淡,多食冬瓜、絲瓜、薏苡仁、蓮子肉、芡實等健脾利濕之品,少食“肥甘厚味”,即脂肪與糖分含量高的精細食物,包含油炸食品、動物脂肪及甜品等類別。
在起居方面,要“起居有常”,主要是指起臥作息和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要有一定的規律并合乎自然界和人體的生理常度;還要適當接受陽光照射,以助陽氣升發。此外,可采用中醫外治法,選擇三伏貼敷貼于肺俞、脾俞等穴位,或艾灸關元、足三里穴位以溫補脾腎。
總之,此時養生要把握“扶陽祛濕”的總原則,既要順應天時,借助自然陽氣驅散體內寒濕,又要注意固護正氣,避免過度耗傷陽氣和津液,調養精神、保養正氣,如此才能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養生效果。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