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郭怡在周至縣坡店村參加駐村聯戶結對幫扶活動時為骨病患者義診。
□記者 張寶勤
近8年,農工黨陜西省委會醫藥衛生專委會副主任、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郭氏中醫正骨技藝”傳人郭怡帶領同仁們走過了一條從練就正骨技藝到傾力公益事業,從解除患者病痛到服務社會民生的跨越之路,她也成為成千上萬名骨病患者心中的“公益之星”。
不“吃老本”求新求變
中醫正骨療法因無創傷、疼痛小、花錢少、療效好而長久流傳,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西安就有一家傳承百年的中醫正骨療法的“金字招牌”,這就是位于灑金橋的郭氏中醫骨病醫院。
據郭怡介紹,從1927年開始,郭氏中醫正骨技藝由掌握骨傷秘方的僧人傳給長安區農民郭志祥,其后又相繼傳給郭炳江、郭軍勝,到2006年傳給郭怡,已歷經近百年,傳承5代人。
談到郭氏技藝的百年傳承,郭怡用了個形象的比喻:“假如把這個過程比作接力賽,眾位僧人就是開山鼻祖,是起跑‘第一棒’;我的曾祖父郭志祥是加速給力的‘第二棒’;祖父郭炳江傳遞的則是夯實基礎的‘第三棒’。”
到郭怡的父親郭軍勝這一代,已是接力賽的“第四棒”了。2013年9月,郭氏中醫正骨療法被省政府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郭軍勝個人被省政府命名為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人。
郭怡曾在陜西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系就讀3年,畢業后又遠赴新西蘭懷卡托大學進修深造5年,為此后從事中醫藥事業插上了發展理念的翅膀。郭怡表示:“我們不能滿足于‘吃老本’‘守攤子’,擁有‘金字招牌’更需求新求變求突破。”
走出醫院造福貧困患者
2012年一個偶然機會,郭怡從一位朋友處得知,中國農工民主黨是一個以醫藥衛生、人口資源和生態環境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的民主黨派。郭怡的心里感覺一下子敞亮了,眼前也開闊了!
這一年,郭怡加入了農工黨組織,也打開了郭氏醫院發展的一扇大門。她感覺如饑似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郭怡通過參加義診、捐款捐藥,幫助更多貧困患者解除病痛,廣泛參與社會公益事業。
自2012年入黨以來,門診部先后參與農工黨陜西省委會、西安市委會和蓮湖區工委組織的義診活動70余次,累計捐贈祖傳膏藥3080貼,新型膏藥800貼,頸枕156個,價值41.9萬元,捐款和減免醫療費38.6萬元,直接服務17歲以下學生患者和65歲以上老年患者4.3萬人次。
“只要舉辦義診,就能見到郭怡的身影。”熟悉她的人這樣說。郭怡不僅每次都積極參加義診,還要帶上郭氏醫院的專家和業務骨干,同行者均為3人以上,被患者親切地稱為“郭氏義診組”。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郭怡認為,中醫技藝只有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才能站位更高、走得更遠。
基于此,自2016年擔任蓮湖區政協委員以來,郭怡積極履行委員職責,4年提交高質量提案16件,為醫療衛生等方面發展建諍言、獻良策。其中,《支持民營醫療機構的建議》的提案提出后,被確定為農工黨蓮湖區工委集體提案,其意見建議被政府部門采納,有力地助推了相關工作取得實效。
2018年5月,郭怡應邀參加了農工黨陜西省委會與甘肅省委會共同主辦的第二屆關中-天水經濟區中醫藥發展論壇,其論文《中醫藥產業服務‘一帶一路’建設走向國際化》被收入該論壇文獻匯編,在中醫藥行業產生了較大反響。
2012年以來,郭怡先后獲得農工黨各級組織頒發的榮譽10多項,其中農工黨中央兩次、農工黨陜西省委會3次,并兩次獲得“公益之星”稱號。
編輯: 羅亞秀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