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亞勇
現代生活已經離不開快遞,街頭巷尾到處都有快遞員忙碌的身影。如今,網上購物已經成了越來越多人的選擇,快遞的物品小到針頭線腦,大到冰箱、彩電,五花八門、應有盡有。
不過,快遞這個行業并非是現代人的發明,事實上,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萌芽。那時候,已有近似于快遞的驛傳制度,這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經得到證實。據《周禮·秋官》記載,周王朝便設置了主管郵驛、物流的官員,叫“行夫”。“五里一亭、十里一郵”便是古代快遞系統的官方配置,每亭設有亭長一名,負責當地的治安、民事、兵役和快遞等事務。不過,當時并不叫快遞,而是叫“加急”“急件”或“郵件”等。由于交通工具非常落后,傳遞郵件只能靠人一步步走路來傳遞,便把這個過程稱作“步遽(急忙、匆忙的意思)”,走路的人被稱作“健步”,這應該是快遞員的最早稱呼了。后來,這種情況有所改善,開始用馬送快遞,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中常??吹降膱鼍埃阂粋€騎馬的士兵,火急火燎地從馬背上跳下來,一邊跑一邊喊:“報……六百里加急……”而此時,遞送的往往是加急的軍情或軍令。此外,還有人趕著馬、馬拉著車這種三者結合在一起的快遞方式,叫“傳遞”,已和現代的快遞小哥開著車送快遞差不多。此時的稱呼也變了,趕馬車的被稱為郵人、遞夫或驛足(卒),職責更接近于現在的快遞員。
那些縱馬疾馳的古代快遞員,跋山涉水、歷盡艱辛,一刻也不敢耽誤,因為十萬火急的皇家快遞是延誤不得的,誤期是會掉腦袋的。除了送達軍令、軍情外,快遞員還有別的任務,如楊貴妃喜歡吃的荔枝,為了保持荔枝的新鮮不變味,驛卒是“快馬加鞭不歇鞍”,從產地一路直奔長安。杜牧的詩就生動地描繪了這一場景:“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可以說,這就是當時的“生鮮宅配”。
現在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一般都是通過快遞送到學生手中的,而古代則有專門的政府官員通知。古人科舉應試及第之后,縣州府都會派遣特定人員前去通知報喜,這樣的報喜稱之為捷報。送捷報的快遞員會收到數目不菲的賞錢,所以是個美差,以至于有人會眼紅,半道打劫快遞員,搶過捷報自己送,以獲得賞錢。
不過,這些古代的快遞員拿的都是朝廷的俸祿,只接皇家和官方的業務,不為百姓服務。由于官方的快遞不收攬民間業務,民間的快遞則主要由鏢局經營,而且收費不菲,不僅要按照運送物品的重量、距離的遠近來定,還要看東西的貴重程度。此外,還會根據時間要求以及路線進行調整。其實,鏢局更像是現代的快遞公司,也是民營企業,押鏢人當然就是快遞員,不過這些快遞員個個武藝高強,不像現在只要會騎電動車就可以勝任那么簡單。
編輯: 穆小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