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玉振
抗戰時期的大學內遷是一段特殊而珍貴的記憶。作為中國近代最早成立的四所國立大學之一,山西大學在民族危亡之際,為保存教育火種,曾西遷陜西韓城辦學,這段歷史與西南聯大、浙江大學等西遷共同構成了中國抗戰時期大學內遷的壯麗畫卷,展現了中華民族文化血脈的生生不息和高校與地方團結一心、艱苦奮斗的自強精神。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日本侵略軍迅速向華北腹地推進,同年8月初,日軍襲擊同蒲路北段及太原,山西形勢驟然緊張。面對日寇的鐵蹄,山西省政府緊急命令山西大學及省城各大專學校立即遷往晉南,以躲避戰火,保存教育力量。這一決定開啟了山西大學長達十二年的流亡辦學歷程。
山西大學自1902年創建以來,經歷了從山西大學堂到國立山西大學的發展歷程,到抗戰前夕已發展成為一所包括文、法、理、工、教育五個學院,下設14個學系的綜合大學。然而,戰爭的爆發打斷了學校正常的發展軌跡。1937年11月,山西大學師生被迫離開太原,開始了艱苦的遷徙歷程。他們先是遷至晉南的臨汾,隨著戰局惡化,1938年春又繼續西遷,先后輾轉陜西三原、宜川秋林鎮、山西吉縣克難坡等地,最終于1945年12月遷至陜西韓城繼續辦學。在韓城的歲月雖短暫,卻承載了山大師生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教學、“豪飲一路風雨,托起明日朝陽”的堅韌樂觀精神,成為歷史上秦晉之好的又一段令人動容的篇章。
隨著抗戰進入后期,山西局勢依然動蕩。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山西大學師生滿懷希望準備返回太原復校,但由于國共內戰的爆發,太原局勢仍然不穩。1945年11月,山西大學決定暫時遷往陜西韓城,等待更合適的時機返回太原。選擇韓城作為臨時校址有多重考慮:首先,韓城位于黃河西岸,與山西隔河相望,地理位置相對安全;其次,韓城是歷史文化名城,文教氛圍濃厚;再次,韓城交通相對便利,便于師生生活和教學物資運輸;再加上韓城距離之前辦學的克難坡不遠,遷徙相對容易。就這樣,在抗戰勝利后的這段特殊時期,山西大學開啟了開赴陜西韓城辦學的征程。
1945年12月,頂著黃河上凜冽的寒風,山西大學師生開始了從山西吉縣克難坡向陜西韓城的遷徙。這次遷徙雖然距離不長,但在戰后物資匱乏、交通不便的條件下,仍然是一次艱難的旅程。師生們需要攜帶教學設備、圖書資料和個人物品,其艱辛程度可想而知。這次遷徙是分批進行的。由于當時交通工具極為有限,大部分師生只能步行,僅有少量教學設備和珍貴圖書能通過簡易船只運輸。黃河渡口處,師生們相互扶持,小心翼翼地踏過冰面或乘坐簡陋的渡船。許多年后,親歷者回憶這段經歷時仍感慨萬千:“那時候過黃河,真是提著腦袋在走,但為了能繼續讀書教書,什么困難都能克服。”
韓城方面為迎接山西大學的到來做了必要準備。雖然條件簡陋,但當地政府和文化教育界人士對這批來自山西的“文化難民”給予了熱情接待。校部設在縣城內相對完好的城隍廟內,各學院則根據專業特點分散安置:文學院、法學院等文科類學院多設在城內文化氣息較濃的區域;工學院則靠近有簡易實驗條件的場所。這種分散布局雖然給教學管理帶來不便,但在當時條件下已屬最佳選擇。城隍廟兩旁較大的廊房成了師生宿舍,較大一點的做教室用。其余師生分別住在韓城縣城北關及東中西、薛曲村等周邊的一些公共建筑和民居中,教室、宿舍、辦公室分散在多個地點,形成了戰時大學特有的“分散辦學”格局。
遷徙完成后,山西大學在韓城迅速恢復了基本教學秩序。沒有固定的校園,教室便多設在臨時騰出的民房、祠堂或公共建筑內。沒有桌椅,學生們就用小板凳當椅子,用二尺見方的木板當課桌,上課時常常自帶小板凳,或者干脆站著聽講。照明條件也十分有限,雖然比起之前在虎嘯溝的油燈,韓城有了電燈,但電力供應極不穩定,學生們仍經常需要借助煤油燈或蠟燭學習。即使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山大師生仍堅持開展學術和文化活動,展現了山大師生在艱苦環境中的樂觀精神。在這里,學生們除每天上課升旗外,還有組織地參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開紀傳體之先河的司馬遷有關的歷史遺址,無不為歷史學家的雄才大略感到自豪!
在韓城辦學期間,山西大學的師資隊伍保持了相對完整。校長徐士瑚帶領一批知名教授堅持教學,確保了教學質量不因戰爭環境而下降。雖然戰爭導致生源大幅減少,但在韓城期間仍有新生陸續入學。據校史資料記載,1946年外文系招收新生7人,雖人數不多,但在當時環境下已屬不易。這些學生在極端困難條件下堅持求學,展現了中華民族青年一代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盡管條件艱苦,山大在韓城期間仍保持了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以外文系為例,一至四年級開設的課程包括:英文文法、散文選演及習作、小說選讀、戲劇、英文詩歌、希臘神話、語言學、莎氏戲劇選讀、英國文學史、歐洲文學史、倫理學、中國文學史、西洋史等,還提供俄語選修課,這些課程由朱啟寰、杜文甫、陰紉齋、李貫英、史景蘇、杜文若等教授講授,保持了相當高的學術水準。此外,還有講授倫理學的田潤霖、講授論理學的潘澤清、講授中國文學史的郝樹侯等,都是各自領域的知名學者。這些教授放棄了大城市相對優越的生活條件,跟隨學校輾轉遷徙,體現了中國知識分子在民族危難時刻的擔當精神。
圖書資料和實驗設備是山西大學在韓城辦學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在多次遷徙中,山西大學的圖書損失嚴重,實驗設備更是所剩無幾。師生們想盡一切辦法克服困難:圖書方面,他們互相傳閱手頭有限的教材和參考書,有些教授甚至憑記憶編寫講義;實驗方面,理工科教學不得不以理論講授為主,輔以簡單的演示實驗。這種“紙上談兵”的教學方式雖然有很大局限,但在當時已屬難能可貴。
戰時的大學生活并非只有艱苦和單調。山西大學在韓城辦學期間,學生們組織了各種社團和學術團體,如“文學研究會”等,開展讀書會、詩歌朗誦、時事討論等活動。1946年2月17日,山西大學史學會還在韓城司馬遷祠堂舉行“太史公座談會”,參加者有杜任之等36人,大家會后合影留念。這些活動不僅豐富了校園生活,更培養了學生的組織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韓城距離延安較近,學生們能接觸到一些延安出版的進步刊物,這對開闊學生視野、激發愛國熱情產生了積極影響。
山西大學在韓城的辦學實況,展現了中國大學在最艱難環境下的頑強生命力。窯洞里的讀書聲、煤油燈下的奮筆疾書、教授們沙啞卻堅定的講課聲,共同構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戰時高等教育圖景”。這種在極端條件下堅持辦學、傳承文化的毅力,正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象征。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全國各內遷高校陸續開始籌備返回原址。山西大學原本也計劃盡快返回太原,但由于戰后山西局勢依然復雜,學校不得不暫留韓城。直到1946年初,隨著形勢相對穩定,復校工作才正式啟動。與遷往韓城時類似,返回太原的遷徙也是分批進行的。1946年3月,第一批師生啟程離開韓城,渡過黃河返回山西。直到1949年5月,隨著太原戰役結束,才在太原正式復課,從而結束了長達12年的流亡辦學歷史。
雖然在韓城辦學的時間不長,但這段經歷對山西大學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首先,它錘煉了師生們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這種品質在戰后重建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次,它強化了學校的凝聚力,共同的艱難經歷使師生們對學校產生了更深厚的感情;再次,它豐富了學校的文化傳統,戰時形成的一些教學方法和學術風格在和平時期得到了延續與發展。
山西大學在韓城的辦學歲月已經過去近八十年,親歷者大多已不在人世,但那段歷史凝結的精神卻歷久彌新、韓城人民的深情厚誼仍歷歷在目。山西大學也十分重視校史研究和抗戰辦學歷史的挖掘整理。學校檔案館保存了部分韓城辦學時期的珍貴資料,包括課程表、師生名冊、照片等,這些史料確保了韓城辦學記憶的延續和精神的傳承,也必將永遠激勵著后來的教育工作者和學子們,在各自的崗位上為民族復興和文化傳承貢獻力量。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