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以“快速變化社會中的博物館未來”為主題的“國際博物館日”系列活動在秦嶺博物館西廣場啟幕。活動由商洛市文化和旅游局主辦、秦嶺博物館承辦,商洛學院副校長張向東、商洛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賈意有、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鞏文超等領導出席活動。
活動以捐贈者致敬儀式拉開帷幕,參加活動的領導為向秦嶺博物館捐贈藏品的代表頒發證書,商洛學院、商洛職業技術學院分別與秦嶺博物館簽訂基地共建協議,并向博物館授牌。
鞏文超向支持商洛文博事業發展的捐贈者表示感謝,對秦嶺博物館與兩所學院成功簽約授牌給予了充分肯定,強調要充分發揮博物館的教育功能,持續加大文物保護力度,進一步加強與學校、社區,以及社會各界的合作,積極探索博物館在文化旅游融合發展中的作用,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為商洛高質量發展增添文化動力、貢獻文博力量。
活動現場,商洛學院與商洛職業技術學院的大學生們帶來豐富展演,朗誦《秦嶺,文明的回響——致國際博物館日》傾訴對文明的禮贊,舞蹈《小城夏天》洋溢青春活力,歌伴舞《田野的春天》《又見紅樓》演繹多元風情,維吾爾族舞蹈《阿圖什賽乃姆》展現民族魅力,小合唱《唱得幸福落滿坡》傳遞美好愿景,不僅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更在傳統意蘊與現代審美間架起溝通橋梁,詮釋文化遺產的當代生命力。演出中嵌入的文物知識競答,以趣味互動打破歷史認知壁壘,不斷調動起觀眾參與熱情,在寓教于樂中激發大家對文物保護的深層共鳴。
文物展板前,紅領巾講解員用童聲解讀文物的千年歷史;展廳內通過志愿者講述,帶領觀眾穿越時空與文物對話;“跟著古籍游陜西”研學活動吸引中小學生實地探究文物實景;文保宣傳區發放5300余冊資料強化公眾保護意識;人氣爆棚的手工體驗區讓參與者化身傳統匠人,實現文化感知的具象轉化。通過“講解-探究-實踐-傳播”的閉環設計,博物館將靜態文物轉化為動態文化課堂,構建起從知識傳遞到情感共鳴的立體化傳承體系。(通訊員 房鑫怡)
編輯: 吳佳蕊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