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寶雞市鳳翔區堅持“非遺扎根校園、傳承面向全體”的理念,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子不僅撒遍全區校園,更在特色實踐中綻放出奪目光彩。從西府曲子的悠揚,到木版年畫的斑斕;從秦腔秦韻的鏗鏘,到鳳翔泥塑的生輝——鳳翔非遺進校園,正走出一條“一校一品”、特色鮮明、全員參與的傳承新路。
糜桿橋鎮中心小學地處鳳翔區糜桿橋鎮,是西府曲子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家鄉。學校2021年成立西府曲子社團,自創節目《畫紗燈》受邀參加央視“一鳴驚人”欄目組節目錄制,并在2023年央視曲藝頻道元宵晚會播出,2024年受邀參加央視3套《我要上春晚》節目錄制,在全國觀眾面前展現了“人文寶雞、魅力鳳翔”的文化底蘊和糜小學子傳承創新的精神風貌。
紙坊中學編排的西府曲子《對花》獲全省“第三屆少兒曲藝大賽”少年組一等獎,并登上了寶雞市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為推動這門古老藝術的創新發展,該校還大膽嘗試,將傳統曲藝與現代音樂元素相融合,創作出《吹簫引鳳我家鄉》,多次在黨的二十大精神宣講活動中演出,賦予傳統藝術新的生命力。
木版年畫的傳承則在田家莊鎮中心小學找到了重要基地。在這里,學生們在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邰偉偉老師的悉心指導下,從磨版、勾描起步,逐步學習刻版、上色、拓印等核心技藝。一刀一刻,體悟著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一色一印,感受著傳統藝術的瑰麗色彩與深厚吉祥內涵,讓這門古老的民間藝術在孩子們手中煥發生機。
西街小學的“秦韻新聲社”致力于弘揚秦腔文化,巧妙融合基礎知識、演唱技巧與經典劇目賞析,并特邀鳳翔區人民劇團的專家教授秦腔歷史、唱腔及“四攻五法”等精髓。從華美服飾到夸張臉譜,從程式化表演到虛實相生的舞臺呈現,孩子們生動詮釋著中國傳統美學的魅力。
東關逸夫小學則主打“沉浸式體驗”,打破傳統傳播模式,不僅讓學生觀賞聆聽,更鼓勵他們穿上戲服、畫上妝容,親身登臺演繹秦腔片段,成為非遺文化真切的體驗者和傳播者。
在區特教學校,鳳翔泥塑這門古老藝術成為孩子們表達自我、感受成就的獨特橋梁,彰顯了非遺傳承的溫度與包容。泥塑大師、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忠祥老師手把手教導孩子們選泥、塑形、合模、打磨、上白底、彩繪、上光、點睛等全套技藝。一塊塊樸素的泥巴在孩子們手中幻化成寓意吉祥的生肖,他們收獲的不僅是成功的喜悅,更是對傳統工藝背后那份執著匠心精神的深刻體會。
如今,鳳翔的非遺瑰寶,已在所有孩子的心田播下種子。未來,鳳翔區教體局將持續深化特色發展,鏈接更多資源,拓展展示平臺,讓這些承載文化基因的非遺項目,在每一所校園、每一位學子的生命中深深扎根,枝繁葉茂,代代相傳!(程雨蒙 任權濤)
編輯: 張潔
以上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網只是轉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稿酬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電話:029-63903870